主要观点总结
本研究以科学解释的NOSE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两阶段动态测评方法,探究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研究发现,提供结构性支架能有效改善学生科学解释的质量。研究为理解和测量科学解释能力表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并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干预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发现学生科学解释中涉及多种解释要素,但存在不足。
学生在科学解释中使用了多种要素,如因果链、推断等。然而,大多数解释存在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在于对科学内容和解释规范的理解不足。
关键观点2: 结构性支架能有效改善学生科学解释的质量。
提供结构性支架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更有力的解释,表现出更多的解释要素,生成更充分的解释。
关键观点3: NOSE框架下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两阶段动态测评方式具有实用性。
这种测评方式不仅可以描绘学生科学解释的过程,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科学解释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式,为理解和测量科学解释能力表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文章预览
作者说 引导学生建构科学解释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测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解释与学生对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概念性理解和学生对科学解释这一科学实践方式的认识程度有关。以真实情境任务为载体的两阶段动态测评方式,有助于更合理、准确地揭示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真实情况,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干预方式。 —— 高光珍 副教授 高光珍,杨向东. 真实问题情境下科学解释能力的表现及其提升策略[J]. 全球教育展望,2024(9):96-112. 摘要 引导学生建构科学解释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基于NOSE框架,以真实问题情境为研究任务,依次探索在提供结构性支架前后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表现。研究发现:被试多使用因果链、推断、一般规律性陈述、知识、必要条件和大观念等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