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办法强调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并明确了相关安全规范和处理规则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国家网信办和公安部联合出台办法,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旨在确保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合理应用。
关键观点2: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规范要求
办法规定,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需要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并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关键观点3: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的个人权益保护
办法要求,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应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不得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关键观点4: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场所的应用限制
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并依法合理确定人脸信息采集区域,设置显著提示标识。禁止在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关键观点5: 办法的生效时间和实施范围
该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所有组织和个人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时的行为。
文章预览
两部门发文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近日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办法明确, 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并实施严格保护措施。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与人脸信息安全紧密相关,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为了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两部门联合出台办法,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处理规则、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规范、监督管理职责等作出了规定。 办法明确,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