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矿深部背景和过程。基于自然资源部“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成矿带主体地区获得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文章分析了岩石圈、地壳及上地壳的多尺度探测结果和物性结构模型,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深部背景的相关认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资源宝库,研究其成矿深部背景和过程对于理解矿床成因、预测矿产资源具有关键意义。
关键观点2: 地球物理探测成果
基于自然资源部“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成矿带主体地区获得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壳幔/岩石圈、地壳及上地壳/地壳浅表的不同尺度探测结果和物性模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观点3: 主要发现
发现了成矿带岩石圈下的上地幔的南北向纵波低速异常,可能是板片脱水或地幔扰动产生的软流圈局部隆起的物性响应;在岩石圈发现了垂向低速、高导带,可能是热物质上升的物性响应;上地壳的磁性和密度结构反映了岩浆岩分带特征。
关键观点4: 物性结构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物性结构揭示的构造“痕迹”显示,成矿带深部的陆内俯冲板片断离控制着区域应力体制转换、深部物质迁移及岩浆−成矿作用。地幔物质上涌及其引发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壳幔物质混染共同组成成矿系统的深部物源要素。
关键观点5: 铁−铜成矿系统的差异
铁−铜成矿系统虽然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但受控于不同的应力体制和深部过程。铜矿的深部成矿过程很可能是在挤压应力或挤压向伸展转换初期背景下进行,而铁矿的深部成矿过程则可能在伸展应力背景下进行。
文章预览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资源宝库,而成矿带岩石圈构造演化是成矿带成矿全过程和矿床预测的关键。然而,构造对岩浆−成矿作用深部背景和过程的控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包括上地幔对流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和下地壳熔融,以及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应力体制转换和岩浆活动两类认识。而且,这一关键地质问题仍然缺乏地球物理深探测资料的约束。 为此,基于自然资源部“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成矿带主体地区获得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本文分析了壳幔/岩石圈、地壳及上地壳/地壳浅表不同尺度的探测结果和物性模型,总结和补充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深部背景和过程的相关认识,并提出成矿带深部的陆内俯冲板片断离引发的地幔物质上涌控制成矿带成矿系统的深部物源和通道要素。 此外,铁−铜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