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报道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处理过程。原告小童与被告小徐因借款纠纷起诉至法院。承办法官刘艳通过微信联系原告,告知开庭时间等注意事项,并解决了送达问题。开庭时被告小徐未出现,法官通过联系被告户籍所在地的人员找到了小徐。经过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还款协议。法官在处理案件时,通过纸笔对话以耐心细致地查明事实,实现公平正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原告小童顺利拿到借款后感谢承办法官刘艳
本案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小童顺利拿到2500元后向承办法官刘艳表示感谢。
关键观点2: 承办法官刘艳巧妙解决送达难题
因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备注为“发信息”,承办法官刘艳通过微信成功联系原告并告知开庭事宜,解决了送达难题。
关键观点3: 庭审中的交流困难及解决方式
原被告均为听障人士,法官助理冯冰鑫担心交流困难。承办法官刘艳提出通过书面方式引导双方清楚地作出意思表示,并在庭审过程中用纸笔对话来解决交流难题。
关键观点4: 寻找被告小徐的过程
因被告小徐未按时参加庭审,承办法官刘艳通过联系被告户籍所在地的人员找到了小徐,并成功劝其前往法庭参加诉讼。
关键观点5: 调解过程中的耐心细致工作
在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刘艳采用纸笔对话的方式耐心细致地查明案件事实,并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文章预览
原告小童顺利拿到2500元后,郑重地在纸上写下“谢谢”两个字递给承办法官刘艳,一边笑一边弯起竖着的大拇指。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不久前,嵊州市人民法院收到了一份手写起诉状,原告栏最后的联系方式中备注着“发信息”,且原告小童仅能提供被告小徐的住址和微信号。带着疑问,承办法官刘艳细细翻阅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发现原、被告均为听障人士,小徐为改善生活分两次向小童借款5500元用于合伙经营,但事后未按约定归还。 开庭前,法院邮寄送达的传票一直未被小童签收,电子送达信息的链接也未点开。刘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微信搜索小童手机号向其发送添加好友申请。小童通过申请后,刘艳立刻在微信上告知小童开庭时间、庭审地点及注意事项,并提醒签收法院专递。 送达问题迎刃而解,但交流困难接踵而至。法官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