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现实生活当中,还是在豆瓣上,都有人向我询问关于学习电影的事情。关于读电影学的硕士博士,或者留学日本学电影等等。我一边表面上显示出支持的态度,一边内心翻无数白眼,想劝说真不要学了好吗,真的没有你想像的那么有意思。学电影也装饰不了什么文艺生活。如果只是为了文艺生活,又何苦去搞学术?尤其知道是王家卫或岩井俊二粉丝后,甚至想直接在心里拉黑...但我没这么做,不是出于心地善良,而是一想到以前我也是这样的啊。有什么资格因为多读几年书老一点就嘲笑他人,抹杀对方的可能性?而且刚开始那种念头或说理想吧,虽然是很傻很天真,但是它很有力量,能让人(骗自己)跨出第一步。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意识到学习研究电影是很枯燥无趣的前提下,如果你仍然想不开非学不可的话,那作为很惨的过来者,也许能分享点私人的感想经验。
1,保持对电影的爱——走进电影院
法国人不把电影叫作movie或film,而是cinema。电影不是单个的作品和物质属性的胶卷,而是在电影院这个特殊装置内目睹的光影获得的视听体验。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只有在电影院才能称之为电影。但这种体验随着dvd普及,网络时代到来逐渐被取代。也正因为如此,走进电影院变得更重要。在电影院看电影是对电影的爱,也培养了你对画面的感性程度,这其实也关系到你对作品的理解。电影求学路漫长,尤其是博士三五七年都有可能,能支撑走下去,也许真需要足够的电影爱。
2,大量的观影,不论年代类型国家导演
戈达尔说,所有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无声片必须要看多看,在台词音乐声效还没进入电影的这个阶段,当时的导演们是如何考虑,只用摄影机剪辑和演员的运动,也就是纯视觉的元素,来表现声音和故事?通过无声电影的观看,我们能找到电影的起源。黑白电影也要看,电影的辉煌时代和经典作品基本都出现在黑白片年代。彩色电影出现时,电影产业反倒开始落寞失去了曾有的光辉,这确实是有意思的反讽。当然不是说看彩色电影就不够品位高,每个时段的电影都有自身独自特征无法量化比较。
了解电影史。其必要性在于,即便你现在看一部刚上映的电影,你能看到这部电影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全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结果。电影史的几个转折点需要掌握,美国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在四五十年代巅峰后开始崩溃,崩溃前后对电影的形式造成了什么决定性影响?比如五十年代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和松竹新浪潮。七十年代前后的德国新电影,美国独立电影,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和中国电影第五代,九十年代香港新电影...导演可以选择按以上时代的代表人物和一些电影史介绍书籍当中不得不看的经典系列等参照,在此也不多说了。但千万不要去刷片,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糟蹋电影。
3,试着去写影评
研究电影,其实是一个需要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引用考证的过程。你的论点是否成立,需要绝对的客观性。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写影评和研究电影不是完全对立的。有些电影研究者轻视影评,我并不这么认为。好的影评当中那种瞬间的判断力和直观的感受力,往往把握住电影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存在价值高于那些精致得平庸的论文们。但论文和影评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两种不同分工职能而已。平衡得好的话写影评能帮助你的研究,和作为知识输出的一种方式。不过话说回来,影评最好的年代在八十年代以后也许已经慢慢落寞了,现在烂片泛滥,写影评本身是一件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吧。尤其是写一篇影评,马上即可获得关注。如果陷入一种虚荣心和狂妄当中,那离真正研究的路反而会变得越来越远...这是需要注意的。
4,画面分析!!!
巴迪欧说,电影是不纯的艺术。这让电影,相较于绘画雕刻戏剧等艺术,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变得很复杂。也就是说,电影是在各种力量关系交织之下形成,存在于各矢量的交集坐标轴之上。反过来说,所以我们能从多个维度来谈论电影。比如用精神分析、社会政治文化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但是我在意的是,也是暴露我立场的地方是,当我们研究一部电影时,一定要去正面的肯定这部电影。什么意义呢?简单讲就是,不要只关心这部电影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问题深刻思想等等,而是去分析画面如何被表现的,比如场面调度等。外部的视角(社会政治文化…)也重要,但在其介入之前,也就是分析电影内容之前,首先必须要看清电影的形式,电影的内部,也就是刻印在电影表层的画面的元素,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的结构如何。如果忽略这个前提,那在我看来这很难成为电影的研究,不过是和电影相关的研究而已。
5,电影美学入门书
也许很多人电影入门书籍是大卫波德威尔《电影艺术》。但是我最初启蒙书籍是,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至今仍然记得读完这本书后的兴奋,这正是我想写的啊(笑)。这本书可以说是电影美学的鼻祖,电影理论的雏形。写在有声电影刚出现不久的,也就是三十年代左右。如果你读到这么这本书,相信一定也会感慨巴拉兹对电影的伟大卓见。在这本之前还有《可见的人》值得一起读。这两本书贝拉・巴拉兹都涉及了一个前提,电影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了需要语言介入的世界以前的原始时代,这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要读。这本书的构成和他的电影构图一样,是断片化的集合。每一段精短但又饱含哲思。作为伟大的电影导演和电影理论家——创造出全新的影像表现形式和理论,足以比肩爱森斯坦。《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值得推荐。《电影手册》掀起的作者电影,想必大家都一定了解。但其实当时被誉为作者的导演当中,有关希区柯克的争议最大。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地位的确立,和这篇采访不无关系。关于书中内容,比如希区柯克谈道:“逻辑就是狗屁”。以及特吕弗强对此强调不追求故事而是画面本身等,对我们往往喜欢指责这部电影逻辑有问题的思维惯性是不是种启示?
6,电影理论的简单梳理
贝拉・巴拉兹之后,作为法国的电影研究者,首当其冲是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即便现在在我们看来用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套用于电影是种失败——毕竟电影是不同于文学的直接投影世界自身的媒介。但是麦茨的文章比如《电影和精神分析》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在反对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巴赞《电影是什么》当中提到长镜头和深焦体现现实世界的暧昧性,关于电影的本体论的问题是需要掌握的前提。
当许多学者轻视电影叙事未成形的早期电影,对电影史做进化论思考时,美国电影学者汤姆・岗宁提到的Attractions film,肯定了早期电影的影像的自律性,它对我们现在反意识形态电影又有什么意义?这和诺埃尔・伯奇的《惊异的美学》论文可以并读。如果七十年代电影研究的发端契机是对情节剧的研究的话,最先分析情节剧的Thomas Elsaesser不容忽视,不仅是类型,以及他对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考察。电影观众心理学如果细分的话,运用拉康镜像理论,婴儿看到镜中自己的过程其实和我们在影院看电影的结构相似性,让·路易·博德里提出的电影是实现造梦的“装置理论”。在此延长线上七十年代出现了研究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的劳拉·穆尔维…(已困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