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华人学术打假人杨沐发现国际权威期刊《分子液体杂志》上大量存在手绘的实验数据图,由此揭露出两位涉嫌造假的学者S. Muthu和Ayman M. Atta。他们的论文数据图存在明显的手绘痕迹,且短时间内被迅速发表,引发了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文章还探讨了学术打假的挑战和原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发现问题
杨沐发现《分子液体杂志》上充斥着大量手绘的实验数据图,存在明显的异常交叉、断裂和扭曲。
关键观点2: 揭露造假者
杨沐揪出两名涉嫌造假者S. Muthu和Ayman M. Atta,他们的论文数据图存在明显的手绘痕迹,且短时间内被发表。
关键观点3: 问题论文的特点
问题论文使用拙劣的手绘光谱图和复制粘贴的纳米粒子伪造电子显微镜图像,源源不断地发表在权威期刊上。
关键观点4: 涉嫌造假论文的影响
涉嫌造假的论文帮助Atta获得了资助,并流向多种期刊。Atta对此事表示坚决否认并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观点5: 学术打假的挑战
学术打假面临速度上的挑战,利益驱使下的造假行为日益严重。审稿人的无偿性和压力也导致论文审核不严格,使得问题论文得以发表。
文章预览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王兆昱 孙滔 在21世纪的今天,你见过手绘的实验数据图吗?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国际权威期刊上,竟充斥着大量“幼儿园水平”的手绘实验数据图:这些数据图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异常交叉、断裂和扭曲。 这些奇葩论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小鼠神经行为中心主任、华人学术打假人杨沐发现的。该期刊是爱思唯尔旗下的《分子液体杂志》(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影响因子为5.3,排在JCR分区一区。 杨沐顺藤摸瓜,揪出了两名涉嫌造假者,他们分别是印度人S. Muthu和埃及人Ayman M. Atta。 来看看他们干了些什么。两人使用极其拙劣的手法手绘光谱图,线条歪歪扭扭,“一眼假”;他们复制粘贴出许多纳米粒子,从而伪造电子显微镜图像。他们的论文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分子液体杂志》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