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第一作者:喻媛媛 通讯作者:张军华,姜猛进 单位: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背景】 硅(Si)负极在追求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LIBs)的过程中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标志着传统石墨负极的重大转变。硅具有引人注目的理论容量、较高的地壳丰度以及较低的去锂化电位(约0.5 V vs. Li/Li + ),使其在锂离子存储方面展现出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潜力。然而,实现硅作为负极材料的全部潜力面临许多障碍。在锂化和去锂化循环过程中,显著的体积膨胀和收缩现象,通常称为“硅膨胀问题”,会在电极中引入严重的机械应力,导致结构降解和更严重的电极粉化。随着活性材料间电接触的丧失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持续生长,最终会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寿命。 【文章简介】 利用商业硅纳米颗粒和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聚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