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在色谱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中遇到的在C18上没有保留的样品,如糖类、氨基酸、盐类等极性或离子化的分析物,并探讨了Hilic模式(亲水作用色谱模式)作为对这些样品分析的替代方案。文章详细阐述了Hilic模式与反相模式的对比,Hilic模式的保留机制,以及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遇到C18不保留的极性分析物时,可以尝试Hilic模式(亲水作用色谱模式)进行分离。
Hilic模式互补于反相模式,具有更强的水相洗脱能力,对极性(亲水性)越大的分析物吸附力越强。
关键观点2: Hilic模式的保留机制。
Hilic模式中,流动相中的水会被吸附到极性固定相的表面形成水膜,分析物在水膜和流动相之间进行液液分配作用,实现被分析物的保留。因此,Hilic流动相中至少含有5%的水。
关键观点3: 案例分析:HiLic模式在实际分析中的应用。
例如,氰胺类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大极性化合物在Hilic模式下可以得到良好的保留和分离。对于没有紫外吸收的极性化合物,可以采用CAD、ELSD、RID或质谱进行相应的检测。
关键观点4: 注意事项。
极性分析物易溶于水,在采用Hilic模式分析时,需用有机相稀释样品,避免产生溶剂效应。
文章预览
戳蓝字“ 色谱 ”关注我们哦! “ 在色谱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在C18上没有保留的样品,比如糖类、氨基酸、盐类等极性或离子化的分析物。 通常我们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保留,比如流动相添加离子对试剂或对分析物进行衍生化,但离子对试剂会有对色谱材料改性,对质谱等检测器造成污染等问题,而衍生化操作繁琐,也有定量准确性问题和重现性问题,而互补反相模式的亲水作用色谱-Hilic模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01 — Hilic模式与反相模式的对比 其实当遇到C18不保留的极性分析物时,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分离模式——Hilic模式。 也叫亲水作用色谱模式,它互补于反相模式,水相洗脱能力更强,对极性(亲水性)越大的分析物吸附力越强。 详见下表。 02 — HILIC保留机制 上表中提到Hilic的分离模式水的比例不少于5%,这是由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