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地文周见

EPSL:前寒武纪沉积黄铁矿的形成途径:来自原位铁同位素的启示

地文周见  · 公众号  ·  · 2025-02-17 16:2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沉积型黄铁矿中的铁同位素(δ56Fe)组成在地质学上的重要性,以及对其进行分析的新方法。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块状岩石样品,而新的方法则对微黄铁矿颗粒进行原位分析,以揭示黄铁矿的形成过程和时间演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黄铁矿中的铁同位素组成作为地质时期海洋氧化还原和化学演化的示踪剂。

文章首先阐述了黄铁矿中铁同位素的重要性,它是研究地质时期海洋氧化还原和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

关键观点2: 微黄铁矿颗粒的原位分析能够提供新的见解。

对微黄铁矿颗粒进行原位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黄铁矿的形成过程及其时间演变,减少采样偏差的影响。

关键观点3: 太古宙至古元古代沉积黄铁矿的铁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微黄铁矿显示出较大且恒定的δ56Fe值范围。

根据来自瑞士洛桑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数据,微黄铁矿的δ56Fe值范围在-4‰到+4‰之间,这一范围可能与两种黄铁矿形成过程有关。

关键观点4: 黄铁矿形成的两种不同过程与岩石岩性密切相关。

研究中发现,黄铁矿形成的两种过程,即Fe(羟基)氧化物硫化和动力学及可能由微生物介导的黄铁矿沉淀,与岩石岩性密切相关。这些过程可能与沉积条件有关,并且自38亿年前就已存在。


文章预览

沉积型黄铁矿中的铁同位素( δ 56 Fe )组成被广泛用作地质时期海洋氧化还原和化学演化的示踪剂。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从块状岩石样品中机械提取硫化物,并集中于可见的宏观黄铁矿,这可能会引入采样偏差( 图 1 )。微黄铁矿颗粒的原位分析可以对黄铁矿的形成过程及其时间演变提供新的见解。 图 1  块样和原位测试结果对比 来自瑞士洛桑大学( Universite de Lausanne )地球科学研究所的 Juliette Dupeyron 及合作者们根据以前的文献和新的数据汇编了太古宙至古元古代沉积黄铁矿的 约 2000 个原位铁同位素组成 ( 图 2 )。与整体分析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微黄铁矿显示出较大且恒定的 δ 56 Fe 值范围: -4‰ ~ +4‰ ( 图 2 ) 。 图 2  太古宙至古元古代黄铁矿 δ 56 Fe 记录 微黄铁矿 δ 56 Fe  值不受变质等级的显著影响。正 δ 56 Fe 值和负 δ 56 Fe 值的双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