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去甲肾上腺素在重症监护医学中的使用策略。文章介绍了去甲肾上腺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反应,以及在休克状态下药效的变化因素。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去甲肾上腺素的输注方法、不同剂型的药效特点、指南建议的MAP目标值以及临床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与其他药物和病情的配合使用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代动力学简单,以单室线性模型和一级消除模型为主,不会产生蓄积。
关键观点2: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效学反应
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作用于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升压强心等心血管效应。在休克状态下,其药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观点3: 去甲肾上腺素的输注方法和剂型选择
去甲肾上腺素的半衰期短,必须持续输注。建议使用糖水稀释,而非生理盐水。目前有多种剂型,但药效与去甲肾上腺素碱等效。
关键观点4: 指南建议的MAP目标值与临床应用
指南建议通过滴定血管加压药达到MAP 65 mmHg的目标值,但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设定。
关键观点5: 去甲肾上腺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其他考虑因素
临床医生在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与其他药物和病情的配合使用、难治性休克或大剂量血管加压药等临床定义、特殊人群的用药策略等。
文章预览
(长按 识别二维码 搜索更多麻醉学知识点) 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的一篇editorial,以去甲肾为例,讲述升压药物的使用策略,学习一下。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代动力学非常简单,以单室线性模型和一级消除模型为主,也就是说无论维持输注多长时间,均不会产生蓄积。去甲肾作用于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升压强心等心血管效应,如图1所示,去甲肾上腺素不仅通过增加动脉血管阻力来增加MAP,而且通过优化心脏前负荷和直接正性肌力来增加心输出量。 与药代动力学不同,去甲肾上腺素的药效学反应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休克状态下,酸中毒、缺氧、低钙血症、相对类固醇缺乏和受体下调, 促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 可减弱去甲肾的升压作用。尽管不存在极量或天花板效应,但剂量大于1mcg/kg/min时,由于受体逐渐饱和, 效率反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