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小天
作家。已出版有《生产现场改善实例》、《滴答不滴答》、《当职业从工厂开始》、《精益改善》和《工匠战略》
今天看啥  ›  专栏  ›  蓝小天

三国圣城, 成都 第二回

蓝小天  · 豆瓣  ·  · 2018-11-06 00:30

文章预览

五虎上将,成都的市井生活

三国人人皆知,但是要判断一个人对三国是否有深入的了解,有一个百试不爽的问题:你能说出五虎上将的名字吗?不可以上网搜索哦。能答上来的,算是三国知识初阶考核完成。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这是因为读书的时候,老师非要让背《出师表》,记忆力差的同学恨得不行,出师表记不住,但诸葛亮这个名字却记住了。曹操、刘备和孙权,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大佬,历史课本上会出现,不那么陌生。但五虎上将几乎是不可能全部出现在课本里的,只有对三国有兴趣的人,或者玩过游戏,才会更多地了解到蜀国的这五名猛将。

事实上,正史的《三国志》是没有五虎上将记载的,但这五位的传记,是放到一起的合传。我们喜欢这样称呼,是因为《三国演义》里这样称呼,最早可能我们能查到的记录是《三国志平话》,叫‘五虎大将’,到了罗贯中那里就变成了五虎上将。

古代人为什么特别喜欢用五这个数字呢?

比如五音不全,五谷不分,五味杂全。

又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金庸大侠的射雕三部曲中,代表天下武功最高水平的也是五绝,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和中神通王重阳。

五在古代代表调和,把数字一到九按顺序放进九宫格,五就在正中,代表着阴阳平衡。我的个人理解,很多时候,古人要把这个事情说全了,就喜欢用五。九代表多,三也代表多,这是中国文化的神奇内涵。五不是十全十美,但可以包罗天地。比如说五岳,可以泛指中国的山。而五虎上将的背后也有着潜台词,隐喻着人才济济,英雄辈出,而且还各有不同。

说回成都,这是一座五虎上将都在这里有历史遗留的城市,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极其罕见。

比如赵云,我们首先想到常山赵子龙,常山这两个字特别有气势,现在的常山属于石家庄,后面那个名字是不是一下感觉就low了,但重要的是,常山你很难说和马超有什么关系。再比如现在的荆州市,会让我们想起古时候的荆州,虽然有些差异,但这不妨碍说起三国荆州的时候,会提到关羽大意失荆州,你去现在的湖北荆州旅游,能感受到浓浓的关羽文化,但是却和赵云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真的很难找到一座城,跟这五个著名三国人物都有着历史的羁绊。我们再来说说南京,作为东吴后期的都城,你在南京,很难找寻到吴国著名将领的历史痕迹,比如甘宁、周泰、周瑜,可能连一条路名都没有。所以,即便南京是都城,吴国英豪今天也没有在这里团聚,而是分散在各个地方。

唯独成都,五虎齐聚。

关羽是在荆州败亡的,尸体被葬在了湖北当阳,头送去了河南洛阳,成都是没有关羽的尸身的。于是,成都有了一座衣冠庙,相传是刘备为了祭祀关羽而修建的衣冠冢,前面有祠堂,后人祠庙不分,把这里叫做衣冠庙。《三国志》没有这段建庙的历史记载,后来成都的一些史料是有记载,清朝的吴振棫在《养吉斋余录》中有说:

“成都万里桥南,亦有(关羽)墓,相传先主招魂以葬者,岁久荒圮。”

这也证明成都关羽墓是存在的,在这里祭祀关羽是真实的。

不过今天的衣冠庙,更多被提及的时候是地铁站名了,但是可以想象,有人会好奇地问,衣冠庙是谁的庙?于是,一段解释三国文化的对话会被展开。

衣冠庙,在我看来,是纪念真正历史中的关羽,但这个关羽,其实被人们记住的不多。

那是因为,我们更为关注另外一个关羽,那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关羽。

关羽作为三国时代最特别的人物,在他死后的历朝历代中不断被晋升,直到成为关圣帝君,不仅是皇帝,还成了神。所以,全国各地的城市,包括一些小镇小村庄,几乎都有关帝庙。成都也有,还有不少,但是几乎都不存了。

在成都有两条著名的街道,一条叫小关庙街,为什么叫小关庙呢?因为这条街曾经有关平的庙,关平正史中是关羽的儿子,而不是演义说的义子,所以小关庙就指关羽的儿子的庙,就在街北还有关帝庙,一条街,父子都有庙,也是很神奇,但是这个神奇今天看不到了,只有街名留下来了。还有一条街,叫玉泉街,不是这条街有清澈的泉水,还是和关羽有关,这条街曾经有一个古关帝庙,也叫老关庙,所以叫老关庙街,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街名变了,变为玉泉,街名出自《三国演义》,其中有一回叫‘关云长玉泉山显圣’。

张飞和关羽一样,都没有死在成都,也是身首异处,所以相传张飞在成都有衣冠冢,其地点在成都现在的桓侯巷,桓侯就是张飞死后的谥号。《三国志》里也没有记载张飞在成都有墓,后来有专家出来说,这个是成汉时代的墓,真不是张飞的,1985年,成都考古队还在这里发掘了大量的文物。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十墓九空,古墓难逃被盗的厄运,为什么这座在闹市那么显眼的距今许多许多年的墓没有被盗,我猜测,是张飞守护着它,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对于三国英雄张飞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感,认为张飞墓即便是衣冠冢也神圣不可侵犯,又因为在闹市,没有人敢去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反而这种讹传保护住了这个墓,连后来的军阀都没有动过,才能让198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有了考古的机会。事实上,在清朝光绪五年的四川省城(成都)地图上,明确标注着有张飞衣冠冢,和刘备的惠陵以及关羽的衣冠墓,正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说明一个问题,清代的成都人民,依然在纪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墓就是个传说,但是对于刘关张的纪念,是纯朴而真实的。

今天,桓侯巷和衣冠庙只是地名而已,不过即便是地名,也承载着三国历史在成都的痕迹和记忆,承载着后人对古人的情怀。

不过,如果我们想要在成都去纪念关羽张飞,最直接的去处还是武侯祠,那里有1998年从提督街搬迁过去的三义庙。

三义庙,顾名思义就是纪念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庙。全国各地其实有不少三义庙,成都的三义庙因为在蜀汉都城,感觉上特别正式,当然,最有那种结义的巨大feeling,恐怕要去河北保定的涿县三义宫走走。成都的三义庙给我的感觉像是少了些激奋,多了些沉静。这里的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塑像,依然和武侯祠整体保持一致,为泥塑像,不过关羽张飞都不是武将造型,而是穿着布衣,有那种乡村版的关羽张飞的感觉,比较符合结义他们没有身份这种状态,这一点是比较特别的。

武侯祠 三义庙 刘备 关羽 张飞塑像

武侯祠的整体感觉是比较紧随正史的,而三义庙则体现着三国的民俗文化和演义风格。在三义庙,更多要用《三国演义》的视角去看待。

桃园结义一说不出于正史,《三国志 先主传》只是说三个人‘恩如兄弟’,而结义的说法是从宋元时期开始,在评书中传播最甚,再到后来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坐实这件事情,传说就变成大众心中的历史,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在记载天地会的史料中,就有‘今晚桃园来结义,复回明主旧乾坤。’的句子,所以很多人也开始效仿,焚香结义。后来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

成都的三义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历史的巧合,天地会有记载的历史,最早也是康熙早期,第一次天地会的入会仪式,在木杨城,当时报上姓名有四句诗:

义兄问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杨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结义改姓洪。

这四句诗第一个词就是义兄,最后一句又有结义。可见结义这件事情在清朝那个时候很流行。

结义之后还改姓洪,证明结义是需要仪式的,还很正式,连姓都改了。题外话,所以天地会也叫洪门。

天地会是民间结义的一个巅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事实上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结义本来就来自于民间传说,最后也兴盛于民间,而刘备关羽张飞本来的历史痕迹也符合结义的特征,所以后人就老拿他们当做作结义的典范,再加上文化的推波助澜,桃园就成了刘关张的符号了。由于民间评书和政府推动,三个人中又以关羽为最义,义薄云天。

个人理解,结义这种行为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类亲属关系,本来不是兄弟姐妹,但是成为实际的兄弟姐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那么为什么要结义呢?用现在的话来讲,结义就是基于共同的理想或者利益,建立一个遵守承诺和履行责任的关系,孙中山的同盟会亦是如此。 也许弱者更需要团结,而强者不太在意。所以,结义这种事情在民间更为广泛,因为力量的单薄,我们就更需要更多人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党派,那么结义的这种途径就会为弱者们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有保障有依靠的组织。

贾樟柯《江湖儿女》 角落的关二爷 墙上的忠义

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有两个人有矛盾,男主角斌哥请出的是关二爷,证明兄弟之间有矛盾了,有利益冲突了,你们来看看关老爷的义,背后的含义就是,你们能这样不义吗?还有一幕,各个品牌的酒混倒在一个盆子里,大家用杯子舀酒一起碰杯喝酒,台词是‘五湖四海皆兄弟,肝胆相照’。喝酒是一个仪式,取代了古代的烧香,皆兄弟就是建立类亲属关系,肝胆相照就是承诺和责任。实际上,贾科长的这个电影里,这群人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但是从其他地方可能很难得到保障,于是一群人建立一个组织来提供保障。我们再来想想,刘备,关羽和张飞,在东汉末年,其实也是弱势群体,一个没落的贵族,两个布衣没有背景,其中一个还是逃犯,他们也需要互相扶持才能立足于乱世。

从结义这件事情上看,三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把结义符号化了。

三国时期有个惯例,生前在什么地方工作,死后一般就葬在那里。相比于关羽张飞,长期外派,真正驻守在成都的,其实是黄忠和赵云,马超平时主要在阳平关附近驻扎,也不在这里工作。所以,在成都,有黄忠墓和赵云墓,这个是很肯定的。有些史料记载也有马超墓,我们就先看看马超墓是否真的在成都有过?

正史记载,马超47岁在阳平关病逝,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勉县,所以马超墓也在此地,基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异议。成都的马超墓也有出处,《四库全书》中有一篇小说《耳谈》中有记述:

蜀新都县少参杨公廷仪,为亲侍郎公某卜墓地,掘土见崇碑题曰:“汉左将军马超之墓”。

新都县就是现在的成都市新都区,杨廷仪买了一块墓地,挖开土发现了马超墓,汉左将军就是指三国时期的那个马超。

还有一个人,清代的四川提督马维祺,估计因为都姓马的关系,对马超特别关照,重建和扩建了马超墓。

但这些都是过去的模糊历史,现在成都的马超墓在某个时期已经被破坏了,没有了,只有一块碑被迁移进了现在的新都桂湖公园。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如果勉县的马超墓是真的,那么成都的马超墓又是怎么回事呢?个人的分析,因为成都是都城,有可能是马超后人迁到成都来的,便于祭祀,又或者是后来人在成都为马超建立的衣冠冢。

武侯祠 马超塑像

马超实际在三国正史和演义中相比于关羽赵云张飞,缺乏业绩,没有怎么大放异彩,所以后人记住他的不多,能够找到的历史痕迹,最多的还是在成都和勉县。

今天的成都新都区这个地方有很多用马超命名的地名,比如马超东路、马超西路、马超小区和马超综合市场(菜市场),这位三国的名将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名字会在1800多年以后变得如此接地气。

和马超墓命运相同的,还有黄忠墓,现在的成都黄忠墓也淹没在逝去的岁月中了,但是这座墓的证据却更为有力,玄机就在武侯祠的黄忠像下面的那块小碑,这是一块道光年间的石碑,上面记载,曾经发现了黄忠的墓碑。而当年发现黄忠墓碑的人是号称‘川西夫子’的刘沅。后来刘沅召集士绅和望族,集资修建了黄忠墓和祠堂,并在祠内塑黄忠像,还撰写了一副对联:

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新基,唯公绩最;

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祠高。

我们可以推断黄忠墓应该在成都城的西边。

这个刘沅还干过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1849年,对成都的武侯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调整,我们看到的现在的文臣武将廊的顺序其实在那个时候被定型的,很多塑像被重塑,也是刘沅把赵云的武将排序从第六位挪到了现在的第一位。

武侯祠 黄忠塑像

但光是凭着黄忠名号的石碑就能说明有黄忠墓吗?会不会是后人伪造呢?所以很多人怀疑黄忠墓不在成都,但是经过我的仔细分析,认为黄忠墓极有可能就是在成都的。

第一,我们看《三国志》,说到黄忠的去世,极其简单,就七个字:‘明年卒,追谥刚侯。’翻译过来就是在汉中之战以后的第二年,黄忠去世,谥号是刚候。看起来没有任何线索,但是我们看看当时的形势,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都去了,打下汉中以后自封汉中王,这时候黄忠升迁为后将军,刘备后来离开了汉中回到了成都,张飞去镇守巴西郡,马超去镇守阳平关,留下魏延镇守汉中,成为太守,职位从牙门将军提升为镇远将军,这时候黄忠和赵云应该跟随刘备回到了都城成都,一开始他们俩个就是从成都出发的。如果把黄忠留在了汉中镇守,他的职位是高于魏延的,那么太守应该是他,而不是魏延,所以黄忠不在汉中,史籍中没有任何他的工作外派记录,所以,那就是回到成都了。

第二,黄忠的故乡在南阳郡,当时是被曹操势力占据,回不去了。

第三,中国没有其他城市有黄忠的遗迹,或者有黄忠墓的记载。

所以,按照一般安葬于在工作地的惯例,黄忠是死在成都,那就也是葬在成都的。至少,目前看起来,成都是纪念黄忠最为真诚的一座城市。今天我们找不到墓了,但是黄忠墓遗址那里的村变成了黄忠村,成都市的西边有可以散步的黄忠公园,有可以住人的黄忠小区,这还是公交车站台,还有黄忠街和黄忠河。黄忠这两个字不用纪念,都已近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赵云。

赵云墓是罗贯中曾经明确说过的,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六回:

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中矣。谥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小说归小说,罗贯中老师怎么就知道赵云的墓地呢?我推测是他所在的时代,是知道赵云墓所在的,所以可以写得比较清晰。罗贯中这个人地理不太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个路线极其混乱,不符合逻辑,所以我还是想证明他说的是否属实。

那么,成都锦屏山之东是哪里呢?现在是2018年,其实在百度地图找不到。

还有另外一个史料,《蜀中名胜记》记载:

《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

静惠山就很容易找到了,就在成都市大邑县。我用百度地图看了一下卫星地形,大邑县城所在是一个小平原,它的西北面有一段山脉,应该就是古代所说的锦屏山,而静惠山就在平原和山脉交界的地方,在山脉的东面,符合罗贯中老师的描述。所以,这一次,我选择相信罗老师了。

现在的静惠山公园里有子龙祠和神佑太碑,碑文上写着‘汉顺平侯赵公子龙神碑’,单从碑文上看,应该就是近现代的人写的。科普一下,正常的古人的说法更有可能是‘汉顺平侯赵公讳云之墓’,这种写法比较符合明清时期的说法。静惠山公园临近的大邑城区,有一个大邑县化工压力容器厂,在这附近有子龙庙和赵云墓,2016年,我在微博上看到著名的民间博物馆馆主樊建川在大邑探寻了赵云墓,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赵云墓的坟头长满青竹,有些荒芜。

成都大邑 卫星图 赵云墓

在大邑县城,以赵云命名的街道有两条,一条叫子龙街,子龙是赵云的字。一条叫顺平路,顺平是赵云的谥号。所以这两条街道上很多商店都会冠以子龙或者顺平的名字,现代的物质冠以古代的名,会产生一些稀奇的东西,比如子龙麻将馆、子龙塑料制品厂、顺平超市,等等。这种感觉,有点穿越。

在成都,这种穿越感会时不时遇到,所以我说,五虎上将实际上进入了成都的市井生活。我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小赵是子龙塑料制品厂的一位普通员工,平时特别喜欢去吃子龙签签鸡,有一次他在这里就邂逅了他的女神,小马。两人加了微信以后,小赵就开始了追求的行动,小马住的有点远,住在马超小区,她挺喜欢去吃黄忠包子铺的鲜包子,为了让缘分进一步加深,小赵就去黄忠包子铺学习手艺,结果包子店罗老板不同意,为了改变罗老板的心意,小赵了解到罗老板有一个儿子,和他闹矛盾,搬到桓侯巷去住了,罗老板特想他儿子回来。于是小赵就找到小罗,希望他能够回家,和父亲团聚,小罗说他之所以不回去是因为父亲不支持他的理想,他想开一个书店,但是父亲想让他接手包子铺。小赵也想了很久,想出一主意,就去和罗老板谈,罗老板算是同意了,他就告诉了小罗,建议开一家书店但是可以提供包子和咖啡,土洋结合,搞点新奇,你老爸还愿意出点钱。小罗一听,觉得可以回家了。这样呢,小赵终于如愿以偿学会了黄忠鲜包子的手艺,有一天就约女神小马来包子铺吃包子,包子吃到一半,小赵就问这个包子好吃吗?说这包子是他亲自在这里做的。小马一下就哭了,就告诉小赵,她不是真的喜欢吃包子,她是因为她的母亲以前特别喜欢到这边来带着她吃包子,三年前,她的母亲去世,然后每次过来吃,就好像能够回忆起母亲的样子。

但无论如何,小马还是很感动,觉得小赵可以托付终身。

两个人后来在衣冠庙附近的神仙树大院买了房子,幸福地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有点夸张有点扯,但是这些和三国有关,和五虎上将有关的地名进入到成都人的日常和故事里,就会让原来平淡的生活多一些历史的色彩,我们也许不用想起谁,但是无意之中,三国文化也介入了现代人的世界。

所以,这也是我说成都是三国圣城的第三点原因。

成都,赵云的忠守

说到赵云和成都的联系,我们还是要说到武侯祠。

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赵云的泥塑像排在武将的第一位。但很多游客来这里不看文字,可能根本不会认出来这是赵云,跟想象中的那个高帅猛相差太远。为什么赵云在武将廊,却穿着文官衣服呢?

武侯祠 赵云塑像

我们先来聊聊对三国文化特别着迷的日本人,看看他们怎么看赵云。光荣公司的《真三国无双》已经出了很多作了,从第4代开始到第8代,每次开场动画都是赵云,很帅的杀入千军万马,特别是《真三国无双8》,开场动画,感觉赵云已经变身钢铁侠,酷毙了。我从1992年开始,玩光荣的游戏很多年,以我的理解来看,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对于日本的影响应该比《三国志》大,这个也正常,在演义中,赵云勇武冷静而且没有人生污点,这对于崇尚一骑讨这种武力英雄主义的日本人尤其有吸引力,而且赵云还帅,这个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完美的武将,日本可能只有本多忠胜或者真田幸村可以媲美。

再来看看光荣的另外一款三国游戏,更贴近于史实的策略游戏,《三国志13》。这个游戏的名字虽然是《三国志》,但是对于武将的评价主要还是依靠着《三国演义》的基本描述,然后加上三国正史进行修正。赵云在《三国志》这个系列的游戏里,能力几乎一直维持着超高的水平,并且带有冷静的隐藏属性,比如在《三国志5》的单挑系统,赵云是能够看穿对方武将招式进行反击概率最高的武将,在《三国志11》里,连司马懿的部队都会混乱,但是赵云的部队是绝不会混乱的。

日本人是赵云的真迷,他们很多人比我们还迷赵云。

三国志13 赵云像

在《三国志13》,赵云的基本能力数据为:

统率92 武力 96 智力 75 政治 65

我们可以看到,在游戏里赵云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但是相对来说,我感觉游戏公司对于智力和政治这两个文官要素的评价,虽然不算低,但是距离实际上真实的历史赵云应该还是不够高的。赵云来到成都以后,基本上的工作可能文职要占到很大一部分,虽然他是武将。

那就可以理解在武侯祠,我们看到的是老年赵云,文官打扮却出现在武将行列。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刘沅,他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基于清代的价值观,对赵云进行评价的一种客观体现,而且清代的儒生,重文轻武,在赵云身上,文武兼备,所以首推文臣,赵云的内在精神,体现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忠、智和武。

赵云的人生的几次巅峰,或者主要的故事,发生在三个地方:荆州长坂坡、汉中地区以及成都。关于长坂坡和汉中的相关内容,我们会在其他的城市中讲述,我们主要在这里看看赵云到成都干了什么?为什么就是忠智武了?

《三国志 先主传》里说刘备是‘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翻译过来就是刘备不是特别喜欢读书,更喜欢遛狗玩马,搞音乐,爱好看衣服,按照现在的理解,这就是摇滚青年,喜欢音乐,打扮特别,玩车,这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青年,用星座来解读,可以属于火象星座,可能是射手座。我们可以认为刘备是一个性情中人,喜怒的情绪容易表现出来。

在刘备的人生中,有一次大喜和一次大怒,赵云都在这个时刻进行了劝谏。

第一次,是刘备占领成都,很开心,就想把成都的屋舍和田地分赐给诸将。赵云站出来说: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这一段出自《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赵云拿汉代的冠军侯霍去病来说事,人家霍去病在没有灭掉匈奴之前,都没有去想田地宅子的事情,现在益州的人民,刚刚经历了战乱,应该把这些田宅归还给他们的主人,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获得民心。

这个是忠谏,刘备是明君,听从了赵云的建议。

但是刘备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也许会很不开心。

但成都的人民开心了。

第二次,关羽兵败荆州被杀,刘备准备兴兵讨伐孙权。这时刘备的愤怒达到极点,连诸葛亮都不敢劝,赵云再次劝谏: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这一段也出自于《三国志 云别传》,赵云说曹操才是应该讨伐的目标,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魏国,吴国自然就服了。曹操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篡夺了汉朝皇帝的皇位,我们应该利用人心去攻取长安,就是关中的平原地区,那么函谷关以东的义士就会响应。所以我们不应该先和吴打仗,如果一旦开打,是不会很快结束的。

刘备的心情恐怕这时候已经听不进去了,但是赵云讲的很是客观中肯,非常冷静。

盛怒的刘备最终选择了不冷静,而且听到了赵云的话,估计再次不开心。把赵云留在了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自己带兵东征了。

但是当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不能再退的时候,赵云带兵进驻了永安,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吴国的大将陆逊也没有再继续追击了,某种程度上讲,赵云是止住了蜀国颓败的状态,救主于危难。

这是大智,为国家考虑,不是小智,因为得罪了主公。

事实上,大部分正常人都可能会做刘备那样的选择,这符合人情,刘备可以为了兄弟之义,也可以说是蜀汉的正义,因为孙权背盟,去征伐孙权,也是符合民心所向的,从战争的正义性上讲,不是说不能去。但是赵云的这个建议,太过于客观,不讲人情,侧面也反映出他和关羽他们之间也没有那种兄弟的情谊,他也不会因为人情而放弃他的判断标准。

所以,这两次事件上,赵云更像一个小说中的军师,而不像是一名武将,他的意见其实和诸葛亮一致,只是诸葛亮不敢说,而赵云敢说。那么,他的文臣作用毋庸置疑。

赵云虽然在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但是正史中,他在《三国志 蜀书 关张马黄赵传》中排名最后,在五个人职位也是最低,刘备在世的时候,其最高的职位就是平定成都以后获得的翊军将军。当汉中被蜀国打下来的时候,五虎其他四个人都升官了,赵云也参与了汉中的战斗,没有升职,关羽没有来,反而升职了。这时候的赵云,官职就比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低了好几级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战功吗?可明明刘备就在这个战役过程中夸奖过赵云,不至于一点升迁都没有,后来直到刘备托孤,赵云都一直没有升过职,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赵云的为人处事通过这两次的忠谏,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太守规矩了,就容易不合群,不讨老板欢心。我们先看看历史的评价再来追溯原因,很多人说裴松之注引的《云别传》可能有虚假的成分,其实个人认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赵云的谥号,会发现不应该去怀疑《云别传》。赵云的谥号是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的,是顺平侯,蜀国的谥号比较少,只有三个人的谥号是两个字:

诸葛亮,忠武侯;关羽,壮缪侯;赵云,顺平侯。

其他人都是一个字。

关羽的谥号,缪字是个贬义,武而不遂曰缪,名与实爽曰缪。只有诸葛亮和赵云是没有负面评价的谥号,为什么一个职位不是那么高的赵云,却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他的功绩呢?这就和他文武兼备有关。

实际上,这个谥号的具体内容还是在《云别传》中记载。

顺,《云别传》中说,柔贤慈惠曰顺。个人以为,只看《三国志》正文的记载,无法体现出赵云的这个柔贤慈惠的特征。当然,有人怀疑,都是《云别传》说的,不能作为证据来验证,那再来看看关于顺的所有谥法:

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和比于理曰顺;德合帝则曰顺;受天百禄曰顺;柔德承天曰顺;德性宽柔曰顺;淑慎其身曰顺;德容如玉曰顺;克将君美曰顺;好恶公正曰顺;德协自然曰顺。

顺字,大部分和品德有关系,就是一般品德高尚的人称为顺,比如德合帝则曰顺,柔德承天曰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顺这个谥号是肯定了赵云的品德,但是品德高,不见得功业就好,有可能结果是不太好的,相比于文武,这个顺也是偏中性了。个人认为,顺是肯定赵云的德性,这些表现和《云别传》的描述是一致的。

第二个谥号,平。在《云别传》中讲,执事有班(制)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这个谥号也比较中性,但是还代表着有一层公正态度的意思,谥号武也可以说克定祸乱,平的程度感觉要弱一些, 但依然代表能够打胜仗,这层应该是体现着对武将能够带兵打战的评价,在《三国志》正文中,赵云也有参与战役的记录。平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执事有班,说做事非常有原则,但有原则也不代表结果一定会好,赵云的两次忠谏就是非常讲原则。

我们还是再看看平的所有谥法。

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平的谥法,很多和治理国家、施政有关,比如布德均政、布纲制纪,等等。很显然赵云的官职很难有施政的可能,他没有这个权利,说诸葛亮可以,赵云几乎都没有当过地方太守,他没有去做地方治理工作的平台。历史上,汉朝有个皇帝就是这个谥号,汉平帝,9岁登基,14岁就崩殂了,但他还是一个仁惠的皇帝,从他颁发的诏令可以看出是希望人民能够获得公平对待的,不过这个时期王莽专政,没有给他什么机会。所以看赵云,就可以排除这些和施政有关的谥法,剩下的就是,执事有制、分不求多、无常无偏和克定祸乱,那我们现在只看《三国志》,不看《云别传》,赵云参与益州之战最后打下成都,有克定祸乱的证据;箕谷退兵不慌乱,这是执事有制的证据;就和《云别传》中的描述一致了。

所以赵云的这个谥号其实可以证明裴松之的《云别传》还是可以相信的,也能够体现出他在历史中的作用,陈寿在《三国志》中做的总结,把赵云归纳为强挚壮猛,主要体现为武勇,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其实武侯祠的赵云形象是对成都居住的赵云一种很好的总结,补全了《三国志》的评价。

看起来很完美的赵云,却没有得到人生很好的际遇,首先和他非常讲原则太有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身边如果有一个道德准则很高的人,连你喝瓶可乐都可能被他批评,普通人会觉得压力很大,很难喜欢他。这是第一个原因。

刘备准备当汉中王的时候,蜀汉的臣子总共120人联名写了一个《汉中王劝进表》,目前记载中能看到名单上有名字出现的人,11个人,包括马超,关羽,张飞,黄忠和诸葛亮,就没有看到赵云。

要么他是在120人中的其他。

要么他就不在这120人之中。

这也许说明他和五虎上将的其他几个不是那么合得来,人家不带他玩。

也有可能赵云对于刘备的这种做法,按照原则来讲,不是汉献帝亲授,是自己给自己封的王位,不合法,赵云恐怕也会有意见,但是没有被记录,这是猜测。

所以,当刘备当上汉中王的时候,赵云没有升职。

也许,没有人帮他说话,刘备也不想听他的原则。

后来刘备称帝儒臣联名上表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看到赵云的名字。

第二个原因,个人以为,和赵云的出身有关系。在蜀国,没有什么业绩的许靖官职就很大,可以做到太傅和司徒,这是因为他是名士,名气很大,没有什么战功的马超在蜀国最后也是做到骠骑将军,祖上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而且在西凉享有威名。赵云和关羽张飞一样,都是出身于草根,但和关羽张飞又不一样,他没有那么和刘备亲近。

刘备这辈子,历史有记载的,和三个男人在一张床上睡过觉。

先是关羽和张飞,《三国志》中记载: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然后就是赵云,《三国志 云别传》中记载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我们来看看区别,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在涿郡认识,一起混江湖,所以经常一起在一张床上睡觉,所以叫恩如兄弟,说白了就是那种江湖哥们的意思,这是一起混的,除了共同的事业还得吃吃喝喝,属于‘苟富贵,莫相忘’这种层面的。

赵云和刘备同床睡了一次,没有形成兄弟般的关系,但是帮刘备干了件事情,完成的是工作。所以刘备和赵云的这种关系,更像是工作业务的关系。

继续看《云别传》的记载: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赵云以哥哥离世为理由,从公孙瓒那里辞职了,刘备知道他不会回来,和他告别,赵云说,我不会背德。背后的含义就是请放心,你已是我选中的明主,是仁政所在的希望,终有一天,我会追随你的。赵云和刘备之间,讲的是德,是刘备是赵云心目中的明君,所以有了承诺。刘备和关羽、张飞之间,是义,是情,那也是承诺。前者需要极高的道德准则的人才能做到,赵云做到了,但这不是义结金兰的那种情谊了。

赵云是刘备的嫡系,河北派,但又是特别的一个,他不靠这个人情和刘备接近,而是靠人与人形成的这种互相欣赏,遵守约定来维系。有点像曹操和荀彧的那种关系,赵云和荀彧也都喜欢拿国家汉室说事,而有时候就不是站在刘备或者曹操的角度,他们的准则线界很高。

所以,第二个原因,总结为赵云既没有好的出身,虽然和刘备互相欣赏,但也没有和刘备那种兄弟的情谊。

第三个原因,和赵云的能力表现有关。

我们在正史中看到赵云统率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战役,都是参与战役,关羽张飞都有指挥作战获胜的功绩,而黄忠在定军山局部战役中立下大功,这些是赵云没有的,但不是说赵云就没有统率的能力,这个我们以后可以在汉中的部分继续探讨。

感觉上,至始至终,赵云都是留守后方。但是事实上,不全是。

那么留守后方,这一点重要吗?非常重要。

四川大学的方北辰教授曾经讲过,正是因为刘备信任赵云,才把他留在后方。我们看过三国历史知道,早期刘备在徐州颠沛流离,就是因为老窝被端了,后路都没有了,只能跑了,所以后来在拿下荆州四郡以后,最早准备谋划成都的时候,诸葛亮、关羽,赵云和张飞都留在荆州,真正益州之战开打,赵云,张飞和诸葛亮才从重庆方向带兵过来增援,但关羽依然留守在荆州。

这证明刘备会把最信任的人放在后方。

但是当拿下成都之后,荆州就不是后方了,成都是后方,荆州就是前线了,而荆州一直都是关羽管辖,没有变动,那么谁来守成都合适呢,刘备要派信得过的人。

刘备开始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带着法正、赵云、黄忠和魏延出征,诸葛亮是留在后方的,成都也是不容有失的,诸葛亮也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人。

这次战役以后,赵云,黄忠和诸葛亮,就一直是在成都驻守的,就是守后方了。但是黄忠在汉中之战一年后就死了,所以赵云在成都的工作负担会更重。

刘备准备东征打孙权,后来进行夷陵之战,赵云因为劝谏的原因,没有去,但是留守在江州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最后的退路是靠赵云,设想如果赵云反了,蜀国那时就灭亡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的人是认可的,也是信任的,知道他沉稳不慌乱,适合守家。《三国志 云别传》中有明确的记载:

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这个信任,其实间接也造成了赵云没有办法出去独立地管理一个区域,也就失去了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

对于成都来讲,本来就在西南一隅,北方有剑阁蜀道天险,还需要守卫吗?

事实上,是需要的。前面的《蜀中名胜记》提到,赵云曾经驻扎在大邑,防御羌人。今天我们去大邑静惠山公园,还能看到现代新修的望羌台,这就是在纪念赵云曾经在这里驻防过。

羌人自古就在中国的西南西北一带聚居,今天我们不太能够看出羌人和汉人的区别,但在古时候,羌人就是明显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还是有冲突的。公元前,就在今天的四川雅安至乐山之间的青衣江流域,羌人建立了青衣羌国。古时候的蜀人喜欢穿青色的衣服,所以称为青羌。国都定在了今天的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国王名字叫安阳。

所以,这附近的江,后来就被称为了青衣江。

东汉末年,也就是在张角搞黄巾大起义的时候,居住在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羌民也跟着造反了,青羌也在积极响应。仗打了两年,最后被镇压下去,东汉政府就把青衣江改名为了平羌江。

平羌,意思就是把羌人给平定了。后来,在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干脆设立了平羌郡,郡治在今天的乐山市,峨眉为平羌县,乐山城为平羌镇,眉山也属于平羌郡的一部分。唐代浪漫诗人李白有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说的平羌江就是青衣江。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以‘平羌’命名的饭店,商店,乐山市里还有平羌街,别以为那是和平的羌人的意思,其实背后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

成都这一带,在刘备入蜀之前,刘璋的统治也不是特别稳固,所以防御羌人是保卫成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这就是赵云留守成都的工作,那么,在赵云死后也葬在了他当年工作的地方。

后来,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一定要平定南中,就是成都南面的这些少数民族,以孟获为代表,是巨大的隐患。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怕后方出事,必须要出兵。当南中被征服以后,连孟获这么牛逼的人都臣服了,那么羌人也不会来惹事了,所以成都相对就安全了,赵云也就有了机会,和诸葛亮一起出军北伐。

所以,第三点的原因总结,就是刘备信任赵云的人品和能力,认为他是众人之中性格最为稳重的人,所以把后方的守备大任交给了他,但也导致了赵云难立军功。

也许还有第四点原因。

曾经有一次,和一个热爱三国的朋友讨论,为什么赵云能力出众,在刘备在位的时候得不到升迁呢?他的观点是说,是因为赵云是救过自己儿子的人,这是独一无二的人,蜀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要把赵云的升迁机会留给刘禅,让刘禅有恩于赵云,按照赵云的道德准则,一定会誓死效忠。

正史《三国志》记载: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建兴,就是后主刘禅的年号,元年就是他登基那年。这一年刘禅一登基,就立马给赵云升职,这是在史料中找不到理由的,这一年赵云没有干什么大事。 而且中护军是非常重要的,是掌管禁军,保卫皇室的,也就是说,刘禅把自己的命再次交给了赵云保护,这是实权。同时给予更高的职级,征南将军,面向成都的南方,也符合赵云一直一来的防御方向。还有,给予了爵位,永昌亭侯。突然一下,就给了三个升迁,实权,职级和爵位。

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是刘备把赵云留给了自己的儿子,让赵云继续护主。

但是,刘禅还是稍微小气了点,给的职位不够高。想到他对诸葛亮建庙都这么小气,这个也可以理解,所以刘禅比不上他的父亲刘备,知人善用。

其实,赵云完全可以拥有更高的官职,但从过去的经历上看,赵云也应该不是特别在乎,这就是刘备之前敢一直不给他升迁的一个理由,有时候一个任劳任怨的员工反而不如有抱怨的员工升职快,从古至今好像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第四点原因,是刘备有意将赵云的升迁留到自己去世以后,这是一个推测,但是历史记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讲到最后,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关羽没有记载来过成都,张飞估计也停留的时间不长,马超长期在阳平关,而黄忠呆在成都的时间有点短,只有赵云在成都呆的时间最长,而且也是真正在成都工作的人,所以我说,赵云在成都是忠守。这种默默无闻的工作也许埋没了他白马义从的武勇,但却也是人生的一种轨迹,这也和赵云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他鲁莽好斗,也许早就被派往前线了。

当很多游客来成都的时候,都去武侯祠,纪念诸葛亮和刘备。但如果你是云粉,也可以去成都的大邑走走,那里除了赵云的历史痕迹,还有爽口的肥肠血旺和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