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安婷博士课题组用显微CT机研究陶片中的水稻痕迹的故事。他们在一万年前的陶片中发现了水稻的痕迹,为研究人类稻作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文章还介绍了研究中涉及的显微CT技术、研究团队的工作和成果,以及水稻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安婷团队首次使用显微CT技术扫描陶片,发现了水稻穗轴的痕迹。
安婷团队通过显微CT技术,在陶片中发现了184颗水稻穗轴,这是判断水稻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一发现证明了上山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成功驯化了稻谷。
关键观点2: 显微CT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技术,可以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安婷团队的成功实践展示了显微CT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潜力和价值。
关键观点3: 研究团队的工作和成果。
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成功还原了上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印痕,为研究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提供了全新的证据。这一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观点4: 水稻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水稻作为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婷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水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也为解决现代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启示。
文章预览
显微CT机和来自考古遗址的陶片,你能想象这二者产生交集吗? 最近,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安婷博士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让一个现代工业仪器和一枚历史碎片发生奇妙碰撞——他们 用显微CT,在距今约1万年的两枚陶片中,找到了水稻的痕迹 。相关内容已经在国际知名考古学杂志上发表。 新奇一试的背后,安婷团队有着怎样的想法?陶片中发现稻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要研究人类稻作的起源? 近日,记者采访安婷团队及其合作者、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实验中心实验师彭宇,听他们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一 显微CT“接单”考古材料 安婷(左二)、彭宇(右一)、张之恒(左一)正在操作显微CT机。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大学建工实验大厅的显微CT实验室内,彭宇为记者演示了显微CT机的操作流程。 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