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连续神经阻滞镇痛失败的案例,作者作为麻醉科医生被请求协助处理。经过检查和B超扫描,发现导管在皮肤表面固定良好,但管道顶端已远离神经,呈现出弧型的轨迹。经过分析,认为是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阻滞针从B超视野中丢失,在肌肉中的针调整方向时产生的挤压和拉伸导致管道移位。文章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避免导管移位的方法,并强调了再次确认导管位置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案例介绍
作者接到电话求助,一位高年资老师在进行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时失效。患者被送到手术室后,作者了解到术后刚开始效果尚可,但十几个小时后效果明显减弱。
关键观点2: 问题分析
作者通过B超扫描发现导管顶端已远离神经,管道在组织内变形移位。经过分析认为是操作过程中对肌肉的挤压和拉伸导致管道移位。
关键观点3: 经验教训
文章总结了避免导管移位的方法,包括确认目标点和穿刺点尽量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避免穿刺部位的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同时强调了在进行此类置管操作时应注意的细节,如再次确认导管位置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优秀原创作品精选
文章结尾列出了往期优秀原创作品精选和有奖投稿的相关信息。
文章预览
作者: 张杰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镇痛的挑战:一次连续神经阻滞镇痛失败的反思 某个周末,我正在值班,接到了科里一位高年资老师的电话。她告诉我,她的一名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出现了失效,想让我帮忙处理。接到电话时,我心中产生了一丝疑惑:这位老师的神经阻滞技术在科里是顶尖的,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操作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镇痛失败呢?我猜测大概率是导管在皮肤表面固定的位置松动,导致了移位。这种情况之前也曾发生过,毕竟下肢神经阻滞的导管位置相对灵活,不像硬膜外置管那样稳定,容易受到活动的干扰。 不久,患者被送到了手术室。他告诉我,术后刚开始时效果尚可,但十几个小时后效果明显减弱。听起来很像是导管移位。我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准备检查阻滞部位。意外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