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揭露了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知识,但同时出现了一批伪装医生的“伪科普”人士,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推销产品获取经济利益。文章还提到了平台监管缺失、认证标准不一以及“超范围执业”等问题,并呼吁平台落实责任,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同时提醒公众,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直接前往医院就诊,切勿轻易购买伪“医生”推销的保健药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伪科普”现象出现,医生身份被利用进行商业活动。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流行,一些伪装成医生的博主利用医生身份在直播间进行商业活动,推荐产品并获取经济利益。这些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还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关键观点2: 平台监管缺失和认证标准不一。
目前一些平台对于医生身份的审核认证标准不一,监管缺失,使得“造假”和“引流”行为得以存在。平台需要更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医生的身份真实性和科普内容的专业性。
关键观点3: 非法行医和“超范围执业”行为的法律风险。
冒充医生宣传售卖保健品或药品、执业医师在网上诊断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疾病或推销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药物,都可能构成非法行医或“超范围执业”,甚至可能构成诈骗罪、医疗事故罪等。
关键观点4: 公众应保持警惕,维护自身权益。
公众应提高警惕,不轻信网络上的“伪科普”,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直接前往医院就诊。同时,平台也应积极落实责任,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
文章预览
释疑解惑,了解有用健康干货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 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知识 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 听得懂、 用得上的生活常识 然而,一些伪装医生 “伪科普”、带货卖课博取流量的行为 却让医疗健康科普 变了味、走了样 ▼ 披着“医生”的“马甲” 风靡直播间成“网红” ■ 某短视频平台上,某博主身着“白大褂”在近似医院的场景中开始“表演”。 然而,记者发现,该博主并未获得医生身份认证, 利用“医生”人设为卖货“搭台”,推荐牛奶、维生素、洗衣液等产品。 ■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获得身份认证的“医生”从事与本专业不符的“健康科普”工作,记者注意到,有“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骨科医生”给美容产品带货。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名认证为广东某三甲医院“神经康复科”专家的医生就食用益生菌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