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微信“状态”功能的起源、设计理念、用户反馈以及它在微信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分析了“状态”功能的数据表现和用户接受度,讨论了其不温不火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产品逻辑和用户需求。同时,对微信产品经理龙哥对社交的细腻理解和产品设计的思考给予了高度评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微信“状态”功能的起源和重要性
微信“状态”是微信创始人Allen Zhang的一个“反朋友圈”实验,旨在提供一种轻量级、真实、无压力的社交分享方式。
关键观点2: 用户对微信“状态”功能的反馈和使用情况
大部分用户对“状态”功能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其带来的体验增量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社交反馈。
关键观点3: 微信“状态”功能数据表现和用户接受度分析
根据作者估算,“状态”功能的用户渗透率较低,用户参与度有限。其原因在于它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存在感和社交反馈的需求。
关键观点4: 微信产品经理的设计理念和对社交的理解
Allen Zhang希望通过“状态”这个实验性功能探索社交的边界,他对社交有深入骨髓的细腻理解。虽然“状态”功能是小众需求,但它符合Allen Zhang个人理解中的用户需求设计原则。
关键观点5: 作者结论及对未来可能的趋势的看法
作者无法预测“状态”功能未来的走势,但认为它可能无法取得显著的数据增长。尽管如此,作者依然感谢在这个产品功利主义的时代,还有像Allen Zhang这样的产品经理愿意探索一些微妙的、无关商业化的实验功能。
文章预览
微信的“状态”功能自推出以来,一直被视为微信创始人Allen Zhang的一次“反朋友圈”实验。然而,这个功能的实际用户接受度和使用情况如何?本文将深入探讨微信“状态”功能的起源、设计理念、用户反馈以及它在微信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供大家参考。 ———— / BEGIN / ——— — “反朋友圈”? 你说的是什么? 今天要聊的是一个存在感并不太强的微信功能——微信“状态”。 微信“状态”?有这个东西吗? 我在朋友圈调研的时候,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表示没用过。 你看我就说它没什么存在感吧! 事实上,微信状态是微信创始人Allen Zhang非常看重的一个实验性功能,它最早脱胎于微信的“视频动态”,在2021年的微信8.0迭代到现在的“状态”。 在这个功能上线三年之后的今天,卫夕和大家一起来全面盘一盘这个功能的缘起、迭代、成败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