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保荐代表人(保代)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变化。文章指出,随着行业生态的剧变和制度红利的消退,昔日风光无限的“老保代”逐渐沦为“药渣”,即行业洗牌后的剩余物。文章从幸存者偏差、成本与价值的倒挂、知识断代与体力透支、光环褪色后的心理失衡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群体形象跌落的原因,并探讨了未来重建职业伦理和真才实学的必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保代群体形象的跌落是行业周期更迭和制度红利消退的缩影。
文章指出保代群体形象的跌落与行业周期更迭和制度红利消退密切相关,是人性弱点的放大。
关键观点2: 保代的黄金时代已过去,现在行业呈现幸存者偏差现象。
文章提到保代的黄金时代始于保荐制度的确立,但现在真正具备资源与能力的保代已经转型,留下的多为平庸者。
关键观点3: 保代面临成本与价值的倒挂问题,行业内存在内卷式表演和降薪裁员现象。
随着IPO项目锐减,保代人数却逆势增长,人均项目承载量大幅缩水,导致高成本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加剧。为了维持表面光鲜,老保代不得不陷入虚假忙碌和内卷式表演。
关键观点4: 注册制改革和新“国九条”的出台对老保代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往依赖通道特权的保代难以适应新的上市规则和审核要点,知识体系陈旧,体力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注册制工作环境。
关键观点5: 心理失衡是保代群体面临的又一问题。
从金领到弃子的落差催生出扭曲的职业心态,部分老保代陷入消极状态,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关键观点6: 重建职业伦理和真才实学对保代群体至关重要。
文章最后指出,保代的异化是牌照经济的必然结果,未来重建职业伦理和真才实学至关重要。老保代需要放下历史包袱,重拾专业主义精神。
文章预览
IPO上市号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浪潮中,“保荐代表人”(简称“保代”)曾是金融精英的代名词。然而,随着行业生态的剧变,昔日风光无限的“老保代”逐渐沦为面目可憎的“药渣”。这一群体形象的跌落,既是行业周期更迭的缩影,也是制度红利消退后人性弱点的放大。 一、幸存者偏差:精英退场与“药渣”存留 保代的黄金时代始于2004年保荐制度的确立。彼时,保代人数少,考试通过难度大,稀缺性赋予他们百万年薪的溢价,“转会费”一度高达200万元。然而,当注册制改革深化、IPO项目锐减,真正具备资源与能力的保代早已转型:或凭借积累的资本自立门户,或转战私募、企业高管层实现财富自由。留下的“老保代”多为路径依赖者——既无魄力另辟蹊径,又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这种“幸存者偏差”使得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