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人脸信息依法属于敏感个人生物信息,应在确保合规、安全,并取得消费者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审慎使用。 如今,刷脸支付已悄然成为热门支付方式之一,但刷脸支付的安全保障却未得到应有重视。近期,某市地铁站自动售货机等一大批设备供应商被有关部门约谈,要求全面整改,这无疑给“不设防”的刷脸支付敲响了警钟。 据相关报道,“人脸支付”的字样往往被放在支付选项的上方,框线颜色作加深处理,醒目便捷,而“扫码支付”则放在不显眼处,相对较为隐秘。 若选择其他支付方式,则还有关注各类公众号、微博号等二维码干扰消费者扫码支付。 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 违反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处理人脸信息的其他情形,应当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