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评论
更多观点,更多解读——澎湃新闻出品
今天看啥  ›  专栏  ›  澎湃新闻评论

夜读丨母亲的家

澎湃新闻评论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25 21:2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关于母亲对“家”的留恋与理解的深度文章。通过描述母亲在不同阶段对家的认知和选择,以及作者对母亲最后日子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了对家的多重解读和感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母亲对家的多重理解与留恋

文章中描述了母亲在不同时期对家的认知,包括娘家、曾经的婆家以及堤东的婆家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母亲最留恋的到底是哪一个“家”,文章通过母亲的经历引发了读者对家的多重解读。

关键观点2: 作者对家的重新理解与感悟

通过母亲的经历和对母亲最后日子的观察,作者重新理解了家的含义。哪里舒服,哪里就是家;子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健康、安全的地方也是家。这些感悟展示了作者对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解。

关键观点3: 生命有限,人间无常

通过母亲去世后的情景,作者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人间的无常是生活的常态。老屋和玉米地的变化,以及父母的墓地,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和家的深刻思考。


文章预览

“             母亲最留恋的,到底是哪一个“家”呢? ” 文   |  周云龙 老母亲九十多岁的时候,只要离开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那旮旯——哪怕是到五六百米外的妹妹妹夫家——就不停嘀咕:“我要家去,让我家去。” 跌跌绊绊活到这把年纪,母亲的日常起居开始力不从心。她不服老,要一个人独立生活,自由;又不想一天三顿烧饭,怕烦。我和姐妹们商议,不能再顺着她了,最后决定由姐姐“出山”,回家照料、陪伴母亲。 姐姐回来了,母亲却不满意。她不愿意有人成天待在身边,又增加开支。一年下来,母女俩争过,吵过。我只能在视频或电话里,一边调解,一边开导。抱怨归抱怨,渐渐地,我发现母亲对姐姐已有点离不开的依赖。春节时,姐姐要去外地和打工的姐夫团圆。节前,她和妹妹商定,将母亲暂时接到妹妹家里。妹夫精心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