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揭示了中国软件行业的五个潜规则,包括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设置、外包公司的商业模式、用户对软件的需求、国企对产品经理的需求特性以及客户替换软件的成本问题。文章指出,很多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外包公司难以长出标准产品,有时候用户并不需要软件,国企需要的是汇报经理而不是产品经理,客户不替换软件往往是因为替换成本太高。最后,文章呼吁观众添加王老师的个人微信,了解更多的产品知识和课程信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
很多软件公司只有一个产品经理,即CEO。其他所谓的产品经理,其实都是原型仔。有些公司虽然有多名产品经理,但不让他们见客户,这实际上是为了节约差旅成本。在这样的公司,产品并不受重视。
关键观点2: 外包公司难以长出标准产品。
外包公司通常通过定制项目来赚钱,但这种方式难以培育出标准产品。因为定制项目追求的是最低成本,而标准产品则注重共性问题、长期规划和谨慎的产品设计。两者思路南辕北辙。
关键观点3: 有时候用户并不需要软件。
有些公司的业务运行并没有受到某个bug的影响,即使这个bug导致核心业务系统停摆了一个月。这说明很多时候,所谓的管理系统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控制欲,而对业务并没有实际帮助。
关键观点4: 国企并不需要产品经理。
在国企,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质上是讨好领导,为领导创造政绩。因此,国企需要的是汇报经理而不是产品经理。如果想去国企工作,最好在里面长期呆下去,因为一旦被裁员,可能很难找到其他工作。
关键观点5: 客户不替换软件往往是因为替换成本太高。
很多客户不替换软件并不是因为对现有的软件效果满意,而是因为替换成本太高。一些软件公司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并不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而是利用客户的高替换成本来维持收益。
文章预览
软件行业有很多“潜规则”,行外人不知道,行内人不能说。因为说出来会被视为“行业叛徒”——比如我。 今天,就让我继续来做这个“把中国软件行业都唱衰了的男人”。 接下来的几句实话,一句比一句重,最后一句特别残忍。敏感的同学请及时止步,让我少挨点骂,感谢! 第一,很多软件公司只有一个产品经理,那就是 CEO。 其他所谓的产品经理,其实都是原型仔。在这样的公司,你永远都成不了真正的产品经理。 还有一类公司,虽然产品经理不少,但奇怪的是,公司不让他们见客户。 不管领导嘴巴上说得多漂亮,不让见客户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节约一点可怜的差旅成本!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公司,产品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你在这样的公司,那么成长路径只有一条:从“初级原型仔”成长为“资深原型仔”。 第二,很多外包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