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基于弱相互作用下的簇发光现象的研究进展。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非共轭的多芳基烷烃体系数据库,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长波发射的多芳基乙烷和芳基甲烷非共轭小分子。建立了涉及n电子与p电子的弱作用基发光材料的构效关系,实现了分子量最小的近红外弱作用基发光体。此外,团队还探索了氢键效应对于杂原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影响,揭示了簇发光材料在小鼠体内血管成像的生物应用潜力。该系列研究成果由浙江大学张浩可研究员和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非共轭的多芳基烷烃体系数据库,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长波发射的簇发光材料。
这是基于弱相互作用的理论探索,实现了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光现象。这些材料在形成聚集的簇后才会发出长波长发光,被称为“簇发光”。
关键观点2: 建立了涉及n电子与p电子的弱作用基发光材料的构效关系。
这一发现为实现分子量最小的近红外弱作用基发光体提供了可能,发射波长达到700 nm,绝对量子效率达25%,分子量为172。
关键观点3: 团队进一步探索了氢键效应对于杂原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影响。
阐明了在杂原子有限的体系中,孤对电子间相互作用强度由于一部分孤对电子参与了氢键的形成而受到削弱,从而可能影响长波发射。
关键观点4: 基于上述研究,团队揭示了基于非共价的空间电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特性。
实现了双光子激发的簇发光,并成功将簇发光材料应用于小鼠体内血管成像的生物探索。
关键观点5: 该系列研究成果由浙江大学张浩可研究员和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
研究成果包括了基于虚拟筛选打破了非共轭小分子的发光记录、深入研究了sigma类型的孤对电子间相互作用、基于对照分子设计阐明了氢键对于孤对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竞争效应等。
文章预览
点击上方 “ 蓝字 ” 一键订阅 物质的形成是基本单元在弱相互作用下的逐步聚集演变过程。这些弱相互作用力不仅促进了生物结构的形成,也是构建许多先进材料的驱动力。深入理解这些弱相互作用的机制,对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你们有想过那难以捉摸的 “ 光 ” 也能通过离域电子的弱相互作用进行调控吗? 在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研究人员相继观察到了 不含有芳香环甚至p电子的非共轭材料的可见光发光现象。然而,由于这些发光现象主要在蓝紫光区域且发光较弱,背后的工作机制模糊, 导致对其深入研究的关注不足。直到 2013 年, 唐本忠院士团队再次探索这一现象。由于这些非共轭材料在稀溶液中并不发光,只有在形成聚集的簇后才会发出超过本征共轭对应波长的长波长发光,因此他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