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血小板活化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原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始终。 临床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均是在上游抑制血小板活化,而 GPIIb/IIIa 抑制剂(GPI)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环节,是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非肽类小分子 GPI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2019年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低剂量的替罗非班(5-10ml静推,随后5-10ml/h泵入),可以显著改善静脉溶栓后24h内的症状波动,不增加出血风险,且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临床预后。同时发现替罗非班的效果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患者症状加重后越早使用效果越好,每延误10分钟用药,患者良好预后的可能性减小27%。 01 替罗非班的药理机制 血小板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