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高粱的历史背景、种植情况、作为酿酒原料的优势及其在酒文化中的地位。高粱作为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在中国栽种数千年,最早考古发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高粱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可作为粮食、饲料,秸秆也可用于编织日常器具、作柴烧火等。其口感虽不佳,但因其耐旱、耐涝、耐盐碱的特性,作为救荒作物被种植。高粱在历史上的多次危机中都被大规模种植,如应对燃料危机、人口膨胀危机等。此外,高粱在酿酒领域表现出色,其独特的成分和特性在发酵蒸制中创造了美酒。高粱酒品质不断提升,向着更清、更纯、更烈演变,汾酒是其中的代表。文章还介绍了高粱与酒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高粱在清代、民国时期的传播和出口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高粱的历史背景和种植情况
高粱是中国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在中国栽种数千年,最早考古发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在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广泛种植。高粱具有实用性,其茎秆粗壮高大,可提供较多燃料,根系发达又构造紧密,不仅易起火还燃烧稳定,是颇为理想的燃料。
关键观点2: 高粱作为酿酒原料的优势
高粱在酿酒领域表现出色,其含有的单宁在发酵率提高后转化为芳香物质,赋予白酒独特的香气。一些白酒以高粱白酒之称得以畅销。在不断传承创新的酿酒技术的助力下,高粱酒品质不断提升,向着更清、更纯、更烈演变。
关键观点3: 高粱在酒文化中的地位
高粱与酒文化紧密相连,其制成的白酒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清代汾酒的传播足迹不仅止于中原地带,还随晋商的步伐拓展到国外。1915年,山西杏花村的高粱汾酒在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获得最高奖章。每年10月,大片丰收的高粱红海出现在松辽平原、山西汾河流域等地,这些高粱生长在北纬36-45度的黄金农业种植带,构成汾酒的醇香底蕴。
文章预览
高粱,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食物。 它并不常见于人们的餐桌之上,却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记忆深处。高大蔽日的高粱地是北方人乡村记忆中的“青纱帐”,也是莫言笔下“无边无际”、“红成洸洋的血海”。 在漫长的历史中,作为一种谷物,高粱并不起眼,但它被种植、被酿造、被燃烧的背后,藏着一部华夏文明史。 高粱,见证社会民生百态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已在中国栽种数千年,最早的考古发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1]。 史料文字上,长时间以来,高粱的形影模糊,记载寥寥。无论是在指导耕作栽培的农书上,还是在言志抒怀的诗歌中,高粱几乎都不曾出现[2]。直到宋元时期,关于高粱的记载才逐渐多了起来。 元代的《务本新书》称“蜀黍(高粱的古称)宜下地,春月早种省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