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食品生产用水管理制度的内容,根据市监食协发〔2024〕35号文件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旨在确保食品生产用水符合工艺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目的
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确保食品生产用水符合工艺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观点2: 水源管理
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设置防护设施,防止外来污染,定期检测水质。
关键观点3: 水的处理与储存
生产用水需适当处理,如过滤、软化等,处理设备要定期维护和检查。储存水的设施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
关键观点4: 管道系统维护
生产用水的管道应采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材料,定期检查完整性,防止渗漏、破裂。管道要明确标识,避免与非生产用水管道混淆。
关键观点5: 水质监测与记录
每班生产前需进行水质监测,合格后才能生产。需定期更换冷却水、过滤器,并监测其水质。发现水质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要详细记录生产用水的相关信息,以便追溯和分析。
关键观点6: 人员培训
对涉及生产用水管理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水质要求、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程序等。
文章预览
一、目的 根据市监食协发〔2024〕35号文件关于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通知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为确保食品生产用水符合工艺标准,保障食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水源管理 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要在水源地设置防护设施,防止外来污染,定期检测水质。 三、水的处理与储存 生产用水需经过适当的处理,如过滤、软化处理等,处理设备要定期维护和检查。 储存水的设施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避免微生物滋生。 四、管道系统维护 生产用水的管道应采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材料,定期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防止渗漏、破裂等情况。 管道应明确标识,避免与非生产用水管道混淆。 五、水质监测 每班生产前需水质监测合格才能生产,需定期更换冷却水,每班更换过滤器,监测冷却水水质,定期巡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