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公历年和农历年在时间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文章提到了现行公历是一种阳历,而农历是阴阳合历。为了让农历年长度接近回归年,农历历法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来弥补时间差。文章还解释了公历年和农历年的闰年和平年的规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天数差异。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公历年与农历年的时差原因
文章解释了公历年与农历年的时差是由于置闰规则不同导致的。现行公历是一种阳历,而农历是阴阳合历,两者的计算方式和周期不同,因此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关键观点2: 公历和农历的闰年规则
文章提到了公历和农历的闰年规则。公历中每一个可以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多出2月29日这一天,但遇到整世纪年必须被400整除才置闰年。农历中设置闰月的办法来弥补时间差,大约每19个农历年中有7个闰年。
关键观点3: 历法的文化传承价值
文章强调了历法不仅是制定时序的法则,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蕴含着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
文章预览
2025年已经到来,细心的公众或许会发现,公历2025年有365天,比即将到来的农历乙巳蛇年全年384天短。而2024年全年366天,比甲辰龙年的354天要长。为什么公历年与农历年的“时差”时长时短? “公历、农历年各年‘时差’不同与置闰规则有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解释说,现行公历是一种阳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为一回归年,平均长度约为365.2422天。由于一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并非整数,公历年设置了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年中,每一个可以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多出2月29日这一天,但遇到整世纪年必须被400整除才置闰年,遵循“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规则。 我国传统的历法农历,则兼顾了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和回归年的长度,是一部阴阳合历。王科超说,一个朔望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