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巴丹吉林沙漠因其高大沙山和广袤的湖泊群而备受关注,今年7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文回顾了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之路,介绍了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申遗过程中的技术团队、牧民和专家的参与和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巴丹吉林沙漠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巴丹吉林沙漠因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湖泊群而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申遗努力,于今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5项世界自然遗产。
关键观点2: 申遗过程中的科研支持和专家参与
申遗过程中,科研团队和专家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持,对巴丹吉林沙漠的独特地貌和湖泊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申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关键观点3: 牧民和社区参与保护
巴丹吉林沙漠的牧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传承着守护沙漠的方式。他们通过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物等方式,为沙漠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关键观点4: 平衡保护与发展
巴丹吉林沙漠的成功申遗带来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挑战。专家提出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监测、法律支撑等措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文章预览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拥有目前世界上已知最高大的沙山,以及144处分布在沙山之间的湖泊。曾经,这里只是一个流传于沙漠爱好者之中的小众旅游地,今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国第15个世界自然遗产地。9月,本刊记者跟随申遗团队的专家、学者,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试图理解:为什么是巴丹吉林申遗成功?巴丹吉林值得全人类保护和关注的核心是什么?在今天,成为“世界遗产”,对于一片区域和那里的居民有什么意义? 记者| 覃思 编辑| 王珊 申遗之路 乘越野车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镇出发,一直向东北行驶,车轮下的柏油公路逐渐消失,只剩无边无际、连绵成片的沙丘,坐车穿行其中,就像在大海的浪里浮沉。大约两个小时后,司机把车停在一座沙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