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维舟

我们都在自己的洞穴里

维舟  · 公众号  ·  · 2024-09-24 20: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心态的变化,包括“井底之蛙”和“茧房”现象。文章指出,虽然互联网提供了开放的公共空间,但人们仍然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局限,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去探索更大的世界。这一现象与网络的媒体特性有关,也与人们自身的勇气和认知框架有关。文章强调,真正的束缚不在于某个特定的小圈子,而在于人自身。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需要不断打破自我认知,刷新自我,上升到更高的维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心态的变化

虽然互联网提供了开放的公共空间,但人们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局限,无法探索更大的世界。

关键观点2: 网络的媒体特性对人们心态的影响

网络技术便于人们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同类,但也可能导致不同圈层之间的对话交流成为问题。

关键观点3: 教育、启蒙的作用

虽然人们身处洞穴之中,难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教育、启蒙可以让人从蒙昧和束缚中获得解放,向上提升。

关键观点4: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与局限

人们必须借助一套观念来认知外部世界,但过于舒适的认知框架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视野和勇气。

关键观点5: 超越自我认知的必要性

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需要不断打破自我认知,刷新自我,上升到更高的维度。这需要勇气和决心。


文章预览

“互联网的价值,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实际却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相互认同、相互肯定,并经过长期交流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作家盛文强的这番感叹,想必如今很多人都有共鸣,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按说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空前开放的公共空间,但为什么最终却是这样一个诡异的结果? 在此,“井”是一个关键隐喻:在封闭的环境下,习惯了这种小生态的物种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定式,即便有更开阔的世界也不愿意去见识,而自愿呆在这里。 不过,这里有一个看似细微但并非不重要的分别:原本的“井底之蛙”是以为世界只有这么大,换言之,它不知道井外另有天地;但现在所讽刺的,则是明知道世界不止这么大,但没有好奇心乃至恐惧外部世界,不愿去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