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西秦岭湘潭子金矿的深部找矿新发现。主要介绍了矿区的地质特征,包括赋矿地层、断裂构造、侵入岩等。文章还详细描述了矿体的分布、产出、矿石自然类型以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变化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新发现的金矿体的数量、形态、厚度和含矿品位等信息,并对该区同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矿区地质特征
文章描述了矿区的赋矿地层、断裂构造和侵入岩等地质特征,其中断裂构造是导矿和容矿的主要构造。
关键观点2: 矿体分布和产出
矿体的分布和产出主要受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东向断裂控制,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蚀变岩型和块状硫化物型。
关键观点3: 新发现金矿体
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金矿体,包括其形态、产状、规模变化、厚度和含矿品位等特征。这些金矿体在采矿权1580m以下的深度有进一步扩大找矿潜力的可能性。
关键观点4: 地质模型和成矿系统
建立了湘潭子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初步认为其成矿系统与印支晚期侵入岩密切相关,深源富含成矿物质和流体的岩浆上侵,沿断裂构造与岩体顶部水压裂隙系统贯通,形成了脉状和网脉状矿体。
关键观点5: 勘查工作的意义
本次勘查工作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湘潭子金矿的深部找矿潜力,也为该区同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提供了借鉴意义,同时有利支撑了甘肃甘南—陇南金矿资源基地建设。
文章预览
矿区赋矿地层主要为泥盆纪大草滩组和新元
古代木其滩岩组;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白崖沟
潘家坝区域断裂F1横贯矿区,呈近东西向展布,为
区内主要导矿构造,其旁侧次级近东西向、北西向
和北东东向断裂为本区主要容矿、控矿构造;区内侵入岩较为发育,期间经历了印支早
期闪长岩−花岗岩(240~245 Ma)和印支晚期花岗(216~220Ma)两期构造—岩浆活动,其中印支晚期
侵入岩与金矿关系密切。矿区共划分3条矿化带,圈出金矿体52个,矿
体长13~670m,厚0.76~6.10m,Au平均品位1.51~
12.75g/t,矿床平均品位2.41g/t;矿体的分布和产出
主要受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东向断裂控制;矿
石自然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蚀变岩型和块
状硫化物型,地表经氧化变为褐铁矿化蚀变
岩型、块状褐铁矿型。 通过本次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Ⅰ-3、Ⅱ-10、
Ⅱ-14、Ⅱ-16和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