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在松山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包括实验室内的科技创新和实验室外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等措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成为东莞松山湖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还介绍了实验室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成果,以及松山湖科学城融入大湾区科创之花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在松山湖的实践活动
携带科技成果来到松山湖,寻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方法。赋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探索形成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关键观点2: 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的形成
政府扶持、实验室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创新链条、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共建联合工程中心模式等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的形成。
关键观点3: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产业化成果
创新样板工厂共孵化产业化公司44家,销售合同额超6亿元。新型水套加热炉燃烧系统在中石化胜利油田的竞标中取得高分胜利。
关键观点4: 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前景
新材料具有无限可能,可以“嫁接”到多个领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观点5: 松山湖科学城融入大湾区科创之花的未来发展
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东莞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预览
2018年,中国科学院的数个科研团队“携带”着在实验室研发数十年的科研成果,“组团”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东莞,在这座城市的地理中心——松山湖扎根发展,寻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方法。 “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他们探索形成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效释放人才、设施、平台、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潜能。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铁索桥”,工厂车间“觅知音”。 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实现从“0”到“1”再到“10”,离不开实验室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创新链条,实现从“10”到“N”的产业化。 “松山湖模式”探索形成的“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共建联合工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