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报”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作为一种交换概念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作者指出,“报”在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文章分析了“报”作为交换概念的独特性,如它在封闭的系统中运作,通过欠的原则维持稳定性,并探讨了报与交换、报与义的关系。作者认为,研究“报”有助于建立对中国人的交换行为更有效的解释框架,并强调其对应概念是儒家倡导的“义”,这发生在开放的社会结构中。文章最后讨论了“报”在当今社会学研究中的位置,认为它是一种类型学或中层理论的研究,旨在建立与文化之间的契合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报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报”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但在中国社会科学中研究不充分。
关键观点2: 报的独特性
“报”作为一种交换概念,在封闭的系统中运作,通过欠的原则维持稳定性,并与其他社会行为如馈赠、互助和信仰活动交织。
关键观点3: 报与交换、义的关系
“报”与交换概念不同,它的运作方式和目的是确保对象的明确和回报的稳定,其对应概念是儒家倡导的“义”,发生在开放的社会结构中。
关键观点4: 报在当今社会学研究中的位置
“报”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对中国人的交换行为更有效的解释框架,是类型学或中层理论的研究,旨在建立与文化之间的契合关系。
文章预览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报在中国社会既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也是一种比较核心的文化观念。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和文化意义绝不亚于人情、面子及关系。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却没有如关系、人情、面子等这几个概念研究得那么充分,仍处在有待挖掘的地步。 20世纪50年代,就职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已故著名史学家杨联陞在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编的《中国思想和制度》一书中率先用英文发表了《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一文。虽说此文揭开了此项研究的序幕,并在学界多少有些回响,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为此邀请杨联陞又作了一次同题讲演,而台湾张老师辅导中心与张老师月刊编辑部在其举办的“中国人的心理”系列讲座中也将此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