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基于现实植被分布从国家尺度上确定了林草交错区的地理分布范围,分析了其面积、边界、位置和景观格局的逐年变化,并深入解析了影响林草交错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
林草交错区是生态脆弱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但过去的研究存在地理范围、边界、面积等不清楚的问题。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
利用武汉大学发布的1990-2020年30m分辨率的逐年土地覆盖数据,首次基于现实植被分布从国家尺度上确定了林草交错区的地理分布范围。
关键观点3: 研究结果
中国林草交错区总面积为1011870 km2,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0.54%。从1990年至2020年,林草交错区的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重心位置向西南方向迁移了228.76km的净距离。区域内森林面积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的区域多于升高的区域。
关键观点4: 影响因子
林草交错区的变化主要受到造林工程、退耕还草工程、开垦、温度变化、降水变化等七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其中,北部和中部人类活动主导,南部主要是气候变化主导。
关键观点5: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为未来深入开展我国林草交错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工程的空间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文章预览
林草交错区是指森林与草地生物群区的交错地带(ecotone),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林草交错区已被列入我国重点保护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然而,过去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行政区边界划定我国北方或其局部(如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区的研究范围,而且往往使用跨度达十年左右的间断数据分析其变化,导致中国国家尺度林草交错区的地理范围、边界、面积、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驱动力均不清楚。 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正文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郭庆华教授等合作者利用武汉大学发布的1990-2020年30m分辨率的逐年土地覆盖数据(CLCD),首次基于现实植被分布从国家尺度上确定了林草交错区的地理分布范围,分析了从1990-2020年其面积、边界、位置和景观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