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银行股的价值提升与投资者重新搭建人民币大类资产投资框架的关系,以及低波稳健产品对权益价值的保护作用。文章还涉及央行政策目标与方向、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对息差的影响、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房地产部门信用风险的状况等因素对银行股的影响。最后,文章强调需要重新评估银行股价值,并给出了投资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银行股价值提升与投资者投资框架的关系
银行股的价值提升与投资者重新搭建人民币大类资产投资框架下的逻辑演绎有关。低波稳健产品对于权益价值的保护,是这一框架下资金的现实选择。
关键观点2: 央行政策目标与方向的理解
央行政策目标包括促进经济企稳向好和支持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潘行长的演讲体现了央行助力经济企稳的目标与意愿,并支持地产与股市两大领域风险化解。
关键观点3: 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对息差的影响
存款利率调降幅度超预期,节约负债成本有助于应对息差降幅。预计2025年息差降幅有限,主要由于资产重定价效应快于存款。
关键观点4: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解读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重点支持符合国家重点战略导向的优质企业。首批再贷款快速落地体现了市场积极的参与意愿,有望提振市场信心。
关键观点5: 房地产部门信用风险的展望
银行股交易地产部门的债务风险逻辑强于需求增长逻辑。融资支持政策加码有助于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对银行的净资产稳定带来直接利好效应。
关键观点6: 投资观点
需要重新评估银行股价值,选择确定性高、空间大、可持续的个股品种。推荐高分红、高资本的大行和具备持续阿尔法的公司。
文章预览
文 | 肖斐斐 林楠 彭博 李鑫 我们认为,银行股的价值提升,来自于投资者重新搭建人民币大类资产投资框架下的逻辑演绎。低波稳健产品,对于权益价值的保护,是这一框架下资金的现实选择。净资产的稳定预期,是银行股被纳入低波稳健产品的关键。政策助力带来的实体风险缓释、尤其是城投和地产部门信用风险的缓释,是银行净资产稳定的坚实基础;当然,坚实基础的代价,是息差下行和融资摊薄。代价并不是主要矛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成本,而且成本似乎并不高,决定估值方向的是主要矛盾的解决。我们认为,需要重新评估银行股的投资价值,收获政策红利成果。 ▍ 事项: 10月1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发表主题演讲,同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另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