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基于算法逻辑的媒介文化生态影响,特别是在智媒算法推荐机制下,人们与信息文本的接触方式发生了改变。通过历史浏览、关注等记录识别并建立的喜好标签是否足以定义人之主体的期待性行为引发了讨论。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算法在内容生产、分发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它对人们思考方式、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对算法逻辑的担忧,并呼吁重新呼唤理性主义的回归。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算法在信息匹配中的重要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基于算法的媒介内容推荐建构了一个新式的信息情境,为用户匹配需求信息。算法的程式化提示内容生产制作者如何适配算法推荐机制,从而占据优势。
关键观点2: 算法逻辑对媒介文化生态的影响
算法逻辑从内容生产基底层面开放了供给侧,建构了全新的供给关系,形成了开放的媒介环境。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行为被数据化标签建构,并被算法用于匹配对应的信息文本。
关键观点3: 算法逻辑下的“相遇不相知”境遇
在算法推荐下,人们与信息文本的接触变得碎片化、浅表化,缺乏深度思考的空间。赛博空间中的“镜像我”与“我”之间形成关联性对话,最终导致潜意识的无限释放和思想的贫瘠化。
关键观点4: 对算法的反思与未来展望
文章对算法逻辑可能导致的后果表达了担忧,并呼吁重新呼唤理性主义的回归。作者提出将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融入算法设定中,赋予其抵达“超我”的逻辑。
文章预览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编者按:10月20日,界面新闻“人物”栏目刊发《 “东北雨姐”,极速坠落 》一文,引发公众广泛热议。该文系统回顾了“东北雨姐”从走红到陷入打假风波,最终被央视新闻点名批评,迅速“塌房”的全过程。 从不会拍视频到成为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东北雨姐”只花了两年多时间,但其从塌房到极速坠落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正如界面新闻所指出:“ 不仅是雨姐。在这个网络快速消费的缩影,一些人来,一些人走,一些人红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