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回归荒野
守护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安全隐患
今天看啥  ›  专栏  ›  回归荒野

四川千只猕猴非法猎捕案的背后,是野保法实践中的缺漏与困境

回归荒野  · 公众号  ·  · 2025-01-08 11:34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野生动物保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四川猕猴案引发广泛关注,犯罪团伙非法捕猎、售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暴露出监管部门在发证及后续监管的严重漏洞。文章还从法律法规角度分析了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法规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深度等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四川猕猴案引发关注

一些受利益驱使的人非法捕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涉及数量达1104只,涉案价值高达1.36亿元。

关键观点2: 监管部门的漏洞

审核养殖企业资质时未能充分核实关键要素,后续监管对动物来源、养殖和销售去向把关不严,导致非法行为得以存在。

关键观点3: 非法捕获猕猴的恶劣手段

犯罪团伙将非法捕获的野生猕猴与合法驯养繁殖的猕猴混合,通过伪造证件等手段为其洗白身份,使其混入合法交易市场高价出售。

关键观点4: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法规的不足

虽然立法本意是保护野生动物,但在具体细则上,对野生动物利用行为的规范不够严谨,监管带来挑战。此外,分类分级标准过于侧重于珍贵、濒危程度,忽视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等因素。

关键观点5: 解决方案和建议

应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立法宗旨,细化各个环节的法律规定,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深度,建立先进的监管信息平台,强化多部门协作配合,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文章预览

野生动物保护成为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严峻的 问题亟待解决。 近期的四川猕猴案引发广泛关注。据“封面新闻”官方账号发布的《 非法捕猎售卖野生猕猴案告破,查扣猕猴1104只,涉案价值1.36亿元 》等相关报道,在实验用猴需求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一些人受利益驱使,将黑手伸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捕猎者利用对猕猴习性的了解非法猎捕,使猕猴种群生存受胁,生态平衡遭破坏。犯罪团伙还将野生猕猴与合法养殖猕猴混合,伪造档案洗白后高价售卖。部分有驯养繁殖证的养殖场也成为非法贩卖环节,这暴露出监管部门在发证及后续监管的严重漏洞。审核养殖企业资质时,未充分核实关键要素,后续对动物来源、养殖和销售去向监管不力,让非法行为有机可乘。 担忧的是,一些犯罪团伙将非法捕获的野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