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林柒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定义的、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李普曼 所以这个世界就这样了吗?不啊!我们还有改变生活的想象力呀! 个人公众号:travelmt 过去的历史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且需要更新对过往的理解,让未来可期。
今天看啥  ›  专栏  ›  林林柒

山有木兮木有枝,字里行间自有天地

林林柒  · 简书  ·  · 2018-09-07 07:19

文章预览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到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这段话出自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说到汉字的「形」、汉字的「意」、和汉字的「情」,以及造字的仓颉。

文字是有温度的。有的冷得就如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那口八宝琉璃井。井里的井水被死而复燃的历史大火一次又一次地“烧沸了,很快又烧干了。然后,在到处还是火焦味的时候,大雪又把一切覆盖。”最终,每当好奇的人们往井口一伸头,“看到的是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有的滚烫得如同地底的岩浆,随时有准备着将沉睡千百万年的火山唤醒,喷发出形形色色的词汇,倾吐出沧海桑田的过往。

文字是有色彩的。尤其它们组词成段的时候,即使堆砌出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和词不达意。尤其如余秋雨先生在《杭州宣言》里所阐述的那般——

人们总以为大美也可以被描写,因此总让它们沉陷在一大堆词汇之间。而这些词汇,同样可以描写小美、中美、平庸之美、勉强之美、夸饰之美。这情景,就像一位世界等级的歌唱家被无数嘈杂的歌喉包围。”

于是作者做了一个试验:放弃描写,只说杭州之美是怎么被创造、被守护的。

因此,自认为要描述和了解「文字之极美」也应当如此,且更应当如此。想要体会汉字的美,就应该去了解它的被创造过程,它的起源,它的演变,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千百年来文人学者对它的守护。

《国家宝藏》里,石鼓的前世传奇中司马光父亲司马池说:

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

历史不仅是时间存留下的结果,更是从古至今我们不断做出的选择所形成的结果,而这所谓的「选择」,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相信什么,就选择什么,于是就留下什么,守护着什么,同时又抛弃了什么。

正所谓“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于是,有人便问道——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千万里山河,八方星辰列宿?亦或是诸神封榜记,山河侧古老传言?还是仓颉抬手篆刻下的第一个汉字?哪位炎黄子孙呢喃出的第一句古诗?”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