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关注青年科学家在学术界“早熟”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早熟”学者数量激增,其中不乏真材实料者,但也有投机取巧者。文章进一步揭示了操纵引用量的多种手段,包括自引、建立引用“朋友圈”和“购买”被引等。这些行为使得学术造假的识别变得更加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术不端的界限。文章呼吁重塑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估标准,并探索监管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术界‘早熟’学者数量激增
一项针对数十万名科学家论文发表情况的研究显示,过去几年中,‘早熟’学者数量出现激增。他们在职业生涯之初就斩获高影响因子和高被引论文。
关键观点2: ‘早熟’学者中真假参半
许多‘早熟’学者成就令人艳羡,不乏真材实料之士。但也存在投机取巧者,通过一些异常的科研行为操纵引用量,快速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
关键观点3: 操纵引用量的多种手段
研究发现部分‘早熟’学者采用自引、建立引用‘朋友圈’、购买被引等手法操纵引用量。这些行为使得学术造假的识别更加困难,也模糊了学术不端的界限。
关键观点4: 引用量成为学术界评价指标的问题
引用量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促使一些年轻学者为提高引用量而采取不当手段。
关键观点5: 科学界正在积极探索监管策略
为扭转局面,科学界正在积极探索监管策略,如开发识别异常引文的工具和自动识别可疑引用模式的系统。这些监管工具的出现或将为遏制异常的‘早熟’提供利器。
文章预览
文|宋书扉 冯丽妃 小张发了一篇CNS,小王连发两篇核心期刊,小李论文引用量又飙新高……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早熟”冒尖,一些青年科学家内心酸成了“柠檬精”:我啥时候才能出头? 今天的学术界,“早熟”学者已屡见不鲜。一项针对数十万名科学家论文发表情况的研究显示,在过去几年中,“早熟”学者的数量甚至出现了激增。他们在职业生涯之初就崭露头角,斩获高影响因子和高被引论文,在独领风骚的同时,也给不少同龄人带来压力和焦虑。 不过,主导前述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Ioannidis认为,或许不必“眼红”这些“早熟”学者。他们之中虽不乏栋梁之材,但也有很多暗箱操作、暗度陈仓的投机取巧之辈。这项研究日前公布在生物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 1 “早熟”学者:“天才”还是“投机者” 什么样的人才是“早熟”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