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关注不同安全逻辑和安全理念的差异,分析该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出发全面呈现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安全行为背后的安全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化解安全逻辑差异化带来的矛盾提供了启发。文章从国家能力的视角探讨了国家安全逻辑,分析了国家能力的构成及其与国家安全行为的关系,探讨了国家安全逻辑的类型,并指出国家安全逻辑的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面向未来,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国家能力,构筑共生型安全逻辑,实现共同安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家安全逻辑的差异形成原因
国家安全逻辑的差异形成于国家能力的强弱分野,包括国家建制能力在制度设计与执行环节的纠偏能力与协调能力,以及作为国家支配能力核心的军事能力。
关键观点2: 国家能力与国家安全行为的关系
国家能力与国家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构成了国家的安全逻辑,国家能力的不同面向及强弱影响国家安全行为的具体呈现。
关键观点3: 国家安全逻辑的类型
国家安全逻辑的类型包括共生型、协作型、保全型、堡垒型、防御型、附庸型、攻击型和冲突型,这些类型由国家能力的不同组合决定。
关键观点4: 国家安全逻辑的启示
面向未来,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国家能力,构筑共生型安全逻辑,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应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防与军事现代化,打造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
文章预览
推荐语 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的内外风险剧增,国家安全同时成为政界和学界的热点。本文关注不同安全逻辑和安全理念的差异,分析该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出发全面呈现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文献基础丰厚,分析阐释详尽到位,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化解安全逻辑差异化带来的矛盾提供了启发。(政治学人编辑部) 专题文章推荐: 国家安全与常规威慑论——对话芝加哥大学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构的中国探索——对话吉林大学肖晞教授 作者简介 肖晞,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授; 喻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面对日益增长的内部与外部不安全风险,国家的安全行为影响着安全情势的发展走向与可能结果。国家安全逻辑是国家能力对国家安全行为生成的作用机制,国家建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