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界面文化

失去意义感的孤独者,在现代社会寻求“隐居” | 说书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09-19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逃走的人》一书,探讨了现代年轻人选择隐居生活的多重原因。包括现实生活的压力、时间的不自由、意义危机以及自我选择的孤独等。同时,也提到了隐居者的社交状况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打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隐居现象概述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选择远离家乡,独居,不上班,拒绝社交,甚至悄无声息地离去,转向隐居生活。

关键观点2: 隐居的诱因

隐居源于对当下生活的危机感,包括重复单调的工作、狭窄渺茫的上升通道、原生家庭的问题,以及一种更普遍的意义感丧失。

关键观点3: 隐居者的生活状态

隐居者的生活既有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也有与现代科技便利结合的现实。他们不愿出门,但借助外卖和快递服务满足生活需求。他们的时间无序,享受这种脱离外面秩序运转的世界。

关键观点4: 新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意义危机

隐居者的新生活并不都如理想中那样美好。逃离的背后,是与旧生活分隔的决心,但新生活中的残酷性也不容忽视。人们面临意义危机,即使选择隐居,也无法逃避这种危机。

关键观点5: 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隐居现象不仅是社会问题,更关乎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感知。它受到现代社会塑造的影响,但也可能源于个体的心灵中,成为一种本能的选择。

关键观点6: 未来展望与反思

面对隐居者的未来,社会应更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建立个体的连接与归属感。同时,对现代社会加剧孤独感的现象进行反思,寻求解决方案。


文章预览

撰文 | 实习记者 王鹏凯 编辑 | 黄月 HOME “外地女孩死在出租屋”的新闻日前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在事实性争议之外,新闻所折射的人物处境同样牵动起公众的感受。实际上,类似新闻近几年并不少见——远离家乡,独居,不上班,拒绝社交,甚至悄无声息地离去,许多年轻人正在转向这样的生活。 在日前出版的《逃走的人》中,非虚构写作者李颖迪追踪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前往黑龙江鹤岗、河南鹤壁、海南万宁、山东乳山等地,花几万块钱买下一间房屋,切断同过往的联系,与猫狗为伴,成为了所谓的“隐居者”。在与这些年轻人的相处中,李颖迪试图寻找答案:他们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这些选择如何发生?选择过后,这些人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隐居是一种古老的理想,总有人渴望远离喧嚣的城市,投身自然,拥有一间属于自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