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通过隐性攻击教育孩子的问题,家长常常因未意识到或不愿承认内心的恨意而采用隐性攻击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痛苦和困惑。文章指出隐性攻击会破坏亲子关系,并探讨了孩子如何感受到父母的隐性攻击以及长期影响。最后提出了避免隐性攻击的方法,包括自我对话、用恰当的方式释放攻击性、寻求帮助等。强调父母应正常表达情绪,学会正确释放情绪与愤怒,改善与身边的人的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隐性攻击的定义和表现
隐性攻击是一种在关系中释放攻击性的方式,表面不露攻击性,而是通过某些行为间接表达恨意。
关键观点2: 隐性攻击的来源
父母可能因为潜意识里的恨意,如孩子扰乱个人生活、只知索取等,而采用隐性攻击方式教育孩子。
关键观点3: 孩子如何感受到父母的隐性攻击
孩子通过语言思维以外的情绪情感层面接收到父母的信息,能够感受到父母压抑的愤怒和恨意。
关键观点4: 隐性攻击的长期影响
隐性攻击可能导致孩子内心冲突、自我攻击,甚至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关键观点5: 如何避免隐性攻击
家长可以通过自我对话、用恰当的方式释放攻击性、向其他家庭成员寻求帮助等方法避免隐性攻击。同时,强调正常表达情绪的重要性。
文章预览
之前,有条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 一名2岁多的小女孩,半夜不肯睡觉,想出去玩。 妈妈问她: “那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吗?你可以做到吗?” 孩子说可以。 于是,妈妈带她出门了。 凌晨3点的大街上空无一人,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 但时间一长,她开始感觉到寒冷和困意,想回家了。 妈妈好像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立刻说道: “宝宝,不可以!因为我们出门的时候约定好了,不到天亮不能回家,不可以睡觉!” 孩子只能继续玩。 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时不时就试探性地,向妈妈表达想回家睡觉的意愿: “妈妈我好累”;“我困了”;“我小手好冷”…… 而妈妈也时不时就问她: “你现在想睡觉了吗?” 但只要孩子说想,妈妈就毫不犹豫地拒绝,反复强调“不玩到天亮不回家”的约定。 直到早上6点,孩子的情绪已经崩溃,一边哭一边发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