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中国教材是否存在防自学机制,分析了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文章指出教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学生看,一部分给老师看,一些关键的解释和难点只存在于教参中。中国教材字数相对较少,有些科目缺乏详细解释增加了自学难度。与此对比,其他国家的教材更厚更详细,更容易适合自学。作者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成本价格、教育体系、教材编写机制等。现在中国教材正在变厚以适应需求,但在中小学教材中仍存在防自学现象,新的推动原因是减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教材存在防自学现象。
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导致学生自学难度较大。
关键观点2: 中国教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学生看,一部分给老师看。
教参中包含了一些关键的解释和难点。
关键观点3: 教材的字数较少,一些科目缺乏详细解释增加了自学难度。
与其他国家的教材相比,中国教材在某些方面缺乏详细性。
关键观点4: 成本价格和义务教育历史背景影响教材的价格和厚度。
在80、90年代,为了省钱,教材被做薄。而现在,把教材做厚反而更省钱。
关键观点5: 中国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影响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公立教育系统和学生、学校无法选择教材的情况导致很多东西不直接写在教材中。
关键观点6: 现在中国教材正在变厚以适应需求。
例如经济学教材的字数增加,以适应更多的人自学需求。
关键观点7: 中小学教材的防自学现象受到新的推动原因的影响。
包括减负、防止近视等考虑因素导致教材内容简化,更加依赖老师讲解。
文章预览
转自:爱思想网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有人在网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的教材,通常都是言简意赅,很多东西,都要靠老师去讲解,仅仅靠教材,很难自学。那么,中国教材有防自学机制吗? 某种程度上,中国教材的确存在一种防自学的现象。 中国的教科书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学生看的,就是教材;另一部分是老师看的,称为教参。记得小时候对老师的教参特别感兴趣。老师也似乎有意无意地保持一种神秘。偶尔有机会在老师办公室看到,就会抓紧时间翻翻。 翻了之后,发现教参的内容,其实也没什么可神秘的,无非就是一些更详细的解释,那些是难点,那些是容易混淆的点,老师又该怎么给学生讲解。当时觉得,这就是老师才能看的书,这就是老师上课背后的神秘指导。现在想想,这些东西,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