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某顶尖大学分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八个院系的博士生招生情况,构建了三个“高共识度”学科的评估模式以更好阐释学科如何塑造招生评价标准和实践过程。研究发现,学科逻辑在招生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限制了教师对申请者个体特征的关注范围,为建构“优秀”的标准提供理由和边界,为录取决策施加适当的规范。学科逻辑通过建构理性模式使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实践得以合法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科逻辑如何影响博士生招生中的“优秀”评价标准和录取决策,围绕这一主题,本研究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梳理和比较案例学科在评价标准和录取程序上的差异;二是从学科逻辑的视角解释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科逻辑在招生评价中的作用
学科逻辑限制了教师对申请者个体特征的关注范围,为建构“优秀”的标准提供理由和边界,为录取决策施加适当的规范。通过建构理性模式使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实践得以合法化。
关键观点2: 学科逻辑与招生实践
学科逻辑影响了招生实践过程,如经济学和物理学较重视量化指标,而哲学则更依赖于导师的判断。学科逻辑为评价标准建构和录取决策提供了合法性。
关键观点3: 研究展望与政策意蕴
研究应继续考察学科逻辑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并探索如何平衡学科逻辑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组织文化、个体偏好和小组成员互动等。同时,政策制定需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科文化及学术共同体在评价和录取上的相对自主权。
文章预览
作者简介: 张熙(1986-),男,河北邯郸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评价研究; 王严淞(1989-),女,辽宁凤城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校学生发展研究。 摘要: 考察分析某顶尖大学分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八个院系的博士生招生,构建了三个“高共识度”学科的评估模式以更好阐释学科如何塑造招生评价标准和实践过程,发现制度化的学科假设是招生评价中学科逻辑的基础,学科的主流理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优先项都对评价和录取结果产生影响。学科逻辑在招生评价中发挥的功能主要是限制教师对申请者个体特征的关注范围,为建构“优秀”的标准提供理由和边界,为录取决策施加适当的规范。学科逻辑通过建构理性模式使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