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度挖掘,通过案例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了人性的假面。文章从古代到现代,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明清时期的儒臣动物式生存方式、诗歌反映的精神面貌以及失去创造力与感受力的社会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作者张鸣以逸闻趣事为线索,毫不避讳,无所不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春秋时代的尚武精神与侠义文化
介绍了春秋时代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和侠义文化,包括男女平等、重视勇士、尊重侠义等观念。
关键观点2: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分析了明清时期儒臣动物式生存方式的变化,包括无思想、无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的特点。
关键观点3: 诗歌反映的精神面貌
从《诗经》中的自然本性到唐宋的诗坛繁荣,再到明清500年的诗歌衰败,反映了中国诗歌的精神面貌变迁。
关键观点4: 创造力的丧失与感受力的缺失
指出宋代以后中国人失去了创造力和感受力,只是重复前人,缺乏真性情和真表情。
关键观点5: 张鸣的历史观点与社会洞察
介绍了张鸣对历史的深度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文章预览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记得读过一个日本人写的帖子。他说,我们尊敬古代的中国人,不尊敬后来的中国人。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很不一样。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从头到尾细读中国史,你会发现此话有点道理。 如果你不信,我随手举几个例子。 先说尚武精神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那时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 所以《诗经》言庄姜之美,必先言“硕人其颀”;写鲁庄公之美,必说他“猗嗟昌兮”。那个时代美男子的标志是大个子、卷头发、浓胡须,最好还带点狐臭味儿。《齐风·卢令》赞美猎人,就说他“美且鬈,美且偲”,即卷发多须。同样,《陈风·泽陂》中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