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科研人员马梅的“非升即走”经历,她在高校任职期间面临各种考核压力,最终选择离职并重新开始心理咨询服务的故事。文章涵盖了她的工作经历、心理压力、离职后的新起点和对未来展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马梅的“非升即走”经历
马梅在高校任职期间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经历了多次申请国家基金失败的挫折,感到失去尊严和无力改变现状。她在科研项目的压力下逐渐意识到自身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马梅的离职和转变
面对高校考核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马梅最终选择离职并重新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她选择了心理咨询服务作为新的起点,通过在美国高校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和在医院实习来积累经验。
关键观点3: 马梅对知识和心理医师职业的渴望
离职后,马梅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心理医师职业的热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和世界贡献。
文章预览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孟凌霄 孙滔 每天早上醒来时,马梅都有种失重感——太轻松了,似乎少了点什么。 她已经从高校离职一年了,仍然会梦见“非升即走”7年考核期的日子:她正在去学校监考的路上,遇到意外事故,要迟到了,急得要死。梦里的她只想着,监考迟到是二级教学事故,会影响年度考核。 作为曾经的心理学副教授, 马梅 知道这是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在“非升即走”前,她最大的噩梦是高考迟到。 2016年, 马梅 入职南方某高校(下称Z大学)的心理学院。7年考核期间,她拿到160万元的人才计划和270万+150万研究经费,指导了8名硕士生,获得过全校前6%的教学评价,发表了领域内的顶刊论文,但最终因没有拿到国家基金面上项目而未能通过“非升即走”考核。 近日, 马梅 向《中国科学报》讲述了自己“非升即走”的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