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语言大模型和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机器智能正逐步具备社会人特征,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可能。人类社交天性与机器智能的交集引发了探讨,包括身体异场的数字社交和人类社交关系的再重构。社交被定义为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建构等共情互动,并具有连接、心智解读、协调三大驱动力。数字社交成为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主流条件,并可能对人类社交产生革命性影响。文章还讨论了人类与智能机器共情互动的社交性质,以及人工智能如何为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工智能与社交天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语言大模型和智能机器人,代表机器智能具备社会人特征,引发关于人类社交天性与机器智能的交集探讨。
关键观点2: 社交的定义
社交被定义为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合作冲突、关系建构等共情互动,具有连接、心智解读、协调三大驱动力。
关键观点3: 数字社交与社交天性释放
数字社交成为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主流条件,可能对人类社交产生革命性影响。
关键观点4: 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社交
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共情互动不仅是社会交往,还是社会交往关系的再重构,将运用数字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交重构为运用数字媒介的人与智能机器的社交。
关键观点5: 人工智能为善
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需要关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积极倡导机器智能为善,而不只是向善或价值对齐。
文章预览
邱泽奇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首发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经授权转载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以语言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掀起了新一波浪潮,智能技术不断迭代,智能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9月,OpenAI公司又发布了其聊天机器人准五代产品ChatGPT-o1,它不仅可以与人聊天,还能详细展示推理过程,代表了生成式预训练人工智能的前沿水平。同年9月,一向主张为机器立心的北京大学朱松纯教授携带他的智能机器人小女孩 (Little Girl) “通通”亮相总台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为中小学生主讲了新学年开学第一课,展示了小女孩“眼里有事”的“自主”能力。 无论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语言大模型,还是以小女孩为代表的机器之“心”,都代表着一个新的趋势,即机器智能不仅能动手做事,还能开口说话;不仅可多阶段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