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中国广义货币M2总量及与美国M2的比较展开,介绍了两者在统计口径、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仅比较M2数据的不合理性。同时,文章还涉及中美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货币政策的差异以及最近公布的社融数据等方面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M2总量远超美国的说法存在争议。
专业金融刊物存在关于中国M2余额与美国对比的表述,但实际上两者并不具备直接可比性。
关键观点2: 中美M2的统计口径不同。
中国的M2统计口径包括多种金融产品和存款类型,而美国的M2口径相对更窄。
关键观点3: 中美金融市场结构存在差异。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导致两国货币供应和金融市场结构存在巨大差异。
关键观点4: 仅比较M2数据意义有限。
由于两国金融市场结构和货币供应机制的不同,仅通过比较M2数据无法全面评价两国的货币供应量。
关键观点5: 中美货币政策和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在加入WTO后基础货币发行主要靠外汇占款,而美国主要通过美联储购买国债来发行基础货币。
文章预览
今年4月,央行公布我国3月广义货币M2超过了300万亿元人民币。由于这是个整数关口,且第一个100万亿用了57年,第二个100万亿用了7年,第三个100万亿只用了4年,引发了很多媒体评论。 其中一种非常吸引眼球的说法是:中国货币总量远远大于美国,基本相当于美日欧的总和,人民币可以把美元日元欧元全都买下来。 前几天专业金融刊物《银行家》的文章中又出现了如下表述:2024年5月末,中国M2总量相当于41.67万亿美元。2024年4月末美国M2余额为20.97万亿美元,中国M2的余额接近于美国的一倍(即为美国的两倍);而美国、欧元区和英国M2的总和为41.43万亿美元,中国M2已相当于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总和。 虽然该文作者列出的数字并没有错,但中国的M2数据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却是缺乏可比性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美M2的统计口径并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