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天津日报

八成网友“不喜欢老师家访”?其实不喜欢的,是“形式主义表演”|津报早评

天津日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25-02-15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有关中小学老师家访的话题,分析了家长和老师对家访存在的抵触情绪的原因,包括隐私担忧、家访形式化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繁重等。同时,文章也提到教育部门对家访的重视,以及天津市对家访的具体要求。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家访的反思,强调家访的核心在于深入交流,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表演,并呼吁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家访的形式和内容,探索更灵活多元的沟通方式来实现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长和老师对家访存在的抵触情绪

包括隐私担忧、家访形式化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繁重等原因

关键观点2: 家访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家访制度,如今随着电话、微信等沟通方式的普及,老师实地家访一度淡出视野。

关键观点3: 教育部门对家访的重视和要求

教育部门再次强调家访的重要性,并将家访列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天津市也发布了具体的家访行动方案和要求。

关键观点4: 对家访的反思和建议

文章呼吁回归教育的本质,强调家访的核心在于深入交流,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表演。并呼吁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家访的形式和内容,探索更灵活多元的沟通方式来实现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


文章预览

文| 木棉 临近开学,有关中小学老师家访的话题,火了。 事情源于几天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则关于家访的投票,在参与投票的6000名网友中,近八成投给了“不喜欢老师家访”。不少网友发文称“成天上班,没有时间也不想花心思应付家访”,也有人自称教师表示“普通老师也不想主动家访,都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 家访,这是一个听上去颇有“年代感”的词。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访制度。当时,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过此后,随着电话、微信等沟通方式的普及,老师实地家访,一度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近年来,在“家校共育”理念的推动下,教育部门再次强调家访的重要性,并将家访列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