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等人以硫化热解聚丙烯腈(SPAN)为正极,石墨(Gr)为负极构建了新型Li-S软包电池。通过简便的原位预锂技术引入锂离子,在碳酸盐基电解质中避免了穿梭效应和锂金属枝晶问题。通过合理控制循环条件,实现了Ah级Li-S软包电池稳定循环1031次,容量保持率82%。同时,团队研究了容量衰减机制,发现活性锂的损失和电阻的增加是主要原因。此外,文章还研究了放电深度、电流密度、温度等条件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安全测试。研究成果为商业化长循环Li-S软包电池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成果概述
本文构建了新型Li-S软包电池,采用SPAN正极和Gr负极,实现了长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通过抑制活性锂损失和电阻增加,实现了稳定循环。还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循环稳定性的变化,进行了安全测试。
关键观点2: 正极材料的特点
采用硫化热解聚丙烯腈(SPAN)作为正极材料,避免了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材料成本。
关键观点3: 负极材料的特点
使用石墨(Gr)作为负极材料,避免了锂金属负极中的枝晶和副反应,显著延长了Li-S电池的循环寿命。
关键观点4: 容量衰减机制
研究发现活性锂的损失和电阻的增加是Li-S软包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SEI/CEI的增厚和死锂的生成也与容量衰减有关。
关键观点5: 优化循环条件的影响
通过优化循环条件,如控制放电深度、电流密度和温度,可以显著提高Li-S软包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