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康德关于人性及其善恶、道德自律、改恶向善等问题的观点。康德认为人性中包含善的享赋和恶的倾向,但恶的行为背后的主观根据才是判断人善恶的根本。他强调道德的自律,但也重视道德环境在个人修德问题上的重要性。虽然康德的理论有内在矛盾,但在人性善恶、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的见解仍然有启迪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康德关于人性的观点
康德认为人性中包含善的享赋和恶的倾向,二者根本对立在于意念,即对待道德法则的态度。
关键观点2: 康德的道德自律理论
康德强调道德的自律,把人性善恶的根源以及人改恶向善的动力归之于人及其自由本身。他提出了重建向善的原初享赋的重要性,并指出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而非仅仅造就合乎道德法则的行为。
关键观点3: 康德对改恶向善问题的看法
康德认为人虽然有可能通过革命确立向善的意念,但在面对道德环境时仍会受到恶的原则的侵袭。他主张建立伦理共同体来促进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文章预览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作者李秋零 原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在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康德把至善作为伦理生活的最高境界。至善包含着幸福,但人为了得享幸福,必须首先使自己配享幸福,配享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道德。德与福的结合要靠神赐,但修德却是人必须自己做出的努力。然而,修德的必要性恰恰就在于人还不具备德,或者说,现实世界的经验揭示了人在道德上普遍的恶。因此,为了确保人追求幸福的希望不致落空,康德就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道德上恶的人能否改恶向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又是:人的本性是怎么样的? 实践理性批判并没有提出这一问题。1793年,康德发表了《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该书第一篇论文就是已经先期发表于《柏林月刊》的《论人的根本恶》。这篇论文对人的现实本性作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