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6月2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Nature )在线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陈炜-刘宗豪团队题为“ Buried interface molecular hybrid for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的研究论文。 反式(p-i-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因其兼顾高效率和稳定性、易于量产和叠层等优势,是当前PSCs这一新兴光伏技术产业化的主流技术路线。但在学术研究领域,正式(n-i-p)结构的PSCs的认证效率此前一直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早期研究正式结构电池的学者更多。一直到2023年,得益于自组装单分子(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空穴选择层(hole
selective layers, HSLs)和缺陷钝化策略的发展,反式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才超过正式PSCs。然而,常用的SAMs,如[4-(3,6-二甲基-9H-咔唑-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