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看动画片学猪叫、跳泥坑,《小猪佩奇》有错吗?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豆瓣  · 读书  · 2017-11-15 19:22
    

文章预览

亲子教育片《小猪佩奇》火了,因为看过的孩子基本都学会了猪叫。有的孩子还学会了小猪跳,家长因此不厌其烦,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千万不要让孩子看小猪佩奇!

风口浪尖上的《小猪佩奇》。

看罢新闻不少人感慨,这是“动物歧视”,猪何等无辜。但家长的烦恼有谁知,学猪叫、学小猪跳、学小猪佩奇一家倒地大笑,孩子天性热爱模仿,家长纠正起来何止“心累”二字。

然而,简单地抵制动画片,可能只是一种懒惰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各式各样的习得行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小猪佩奇》自己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撰文 | 万斋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正在倾力推出的一个文化公号,暂时在内测,择日公布;如果你愿意按图索骥,也可能由文章标题搜索到它的~)

这几天,动画片《小猪佩奇》突然火了——

截图来自网络。

不要看《小猪佩奇》,一看你的孩子就会学猪叫,一天到晚跳跳跳!有家长在微博分享说,现在抵制一切都晚了,幼儿园老师已经带孩子们看了《小猪佩奇》,结果全班都学会了猪叫。有人评论称自家侄子看了《小猪佩奇》以后学小猪跳,把家里的床都跳坏了。

看到这些讨论后不禁好奇,这《小猪佩奇》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动画片?

《小猪佩奇》:“笑成猪叫”

《小猪佩奇》又叫《粉红猪小妹》,是一部英国的学前教育片,至今已经在全球180多个地区播放,曾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热播,现在仍然位列国内视频网站点播榜前列。家里没有孩子的朋友可能也见过佩奇,它现在说不定就活在某些人的手机表情包里。

左为猪小妹“佩奇”,右边是她的弟弟乔治。

《小猪佩奇》讲述了佩奇一家的生活日常,一集不到5分钟,每集围绕一个生活场景展开。5岁的佩奇喜欢跳泥坑,扮仙女,照顾弟弟;弟弟乔治最爱他的恐龙宝宝;猪爸爸有点小迷糊,虽然胖却是跳水行家;猪妈妈贤惠温柔,在家工作,擅长做饭。动画整体叙事风格与《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天线宝宝》类似,画风极简但不失幽默。即使是成年人来看,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网络热议的“猪叫”“跳泥坑”“跳跳跳”都是《小猪佩奇》中常见的元素。片中的小猪角色,说完一句话就要猪叫一声,配音演员也将猪叫模仿地惟妙惟肖。

剧中动物角色都是跳着走路,而跳泥坑,是小猪佩奇一家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佩奇一家跳泥坑。

几乎每集结尾,佩奇一家都会一起倒地大笑,有家长担心再看下去,孩子模仿是迟早的事情。

普通人会觉得这些情节充满童真童趣,可它却给部分家长带来了烦恼。孩子天性爱模仿,学猪叫、学跳床在所难免,干脆抵制动画片一劳永逸。然而,尝试解决烦恼前不妨先思考一番,这些行为都应该被制止吗?制止行为必须通过抵制动画片来实现吗?

学猪叫要抵制,那猫叫呢?

得承认,我们的社会文化存在“动物歧视”——“猪叫”是低俗粗鲁的,“猫叫”是温顺可爱的。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写过一部合唱作品《猫之二重唱》,是童声合唱的重要表演曲目。相信不会有创作者把“猪叫”也纳入声乐审美的领域。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容纳了那么多动物,也没有看到“猪”的身影。

童声合唱《猫之二重唱》。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谈论起这个问题,她第一反应竟是:学猪叫为什么要抵制,又不是学狗叫。正好,孩子看动画片学狗叫,是另一群家长的烦恼。

“别看《汪汪特工队》,老以为自己是狗,学狗爬,学狗叫,学狗吃饭。” “还有汪汪队(允悲),动不动就叫我帮他搔肚皮,看到好吃的就吐舌头。”

动物的文化等级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龙虎自动比猪狗高了不止一个位阶,尚处于早教期的孩子当然不懂得这些。

其实,“猪”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总是“粗俗”“懒惰”的象征。先秦时期人们崇拜野猪的勇猛,这种对“猪”的崇拜在今天的日本依然存在。日本古代不吃猪肉,岛内没有太多猛兽,野猪就成为了古时日本人的崇拜对象。“猪”在日本代指勇猛的野猪,供食用的家猪被称作“豚”。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猪”在中国又成为了财富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存钱罐多以“猪”的形象示人,“家”字宝盖头下的“豕”,代表的也是猪的形象。但同时,因为家猪体型硕大、好吃懒做,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入了脏话史。

古时有一个典故“娄猪艾豭”,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娄猪”是母猪,“艾豭”是公猪,意指好色之徒。宋国公子朝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关系暧昧,宋国人有歌谣唱到:“既然已经帮你们家母猪配好种了,什么时候归还我们家公猪。”

《脏话文化史》作者:露丝·韦津利 译者:颜韵 版本:文汇出版社 2008年2月 “脏亦有道,天生我才必有脏。”

到了今天,“猪”的贬义依然存在,但其语义也在发生改变——

坚强:我们经常会看到灾后关于“猪坚强”的报道。

聪慧:有人开始为猪的智商正名,研究显示,猪的智商可能与黑猩猩相当,能够理解简单的符号语言。

可爱:《小熊维尼》中的小猪就是胆小可爱的,情侣之间有时也会用“小猪”称呼彼此。小猪已经是人类宠物的一员,成为“可爱”的象征,即使长大后又壮又肥,有的主人也会不离不弃。

而在《小猪佩奇》相关的叙事语境中,对于猪叫的评价同样褒贬共存。有家长抵制猪叫,也有家长认为猪叫很可爱,自己也会忍不住学小猪佩奇“呼噜噜”。

最终是否要纠正孩子学猪叫的行为是每个家长的个人选择,但个人认为在亲子互动中学习佩奇式的猪叫已经无伤大雅。首先,有很多人已经认可佩奇式的猪叫是可爱的,在同龄人中学习佩奇不一定会招来歧视;此外,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慢慢会改掉学猪叫的习惯,甚至把学猪叫列为黑历史,可这无疑是童年时期属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珍贵回忆。

抵制动画片

或许是一种懒惰的教育方式

说完猪叫,我们再来聊聊跳床、倒地大笑。纠正这些行为,不给孩子看《小猪佩奇》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就像有人说的,你不给孩子看在幼儿园也会看,幼儿园不看还有其他孩子在看。

《小猪佩奇》不同于时下常见的粗制滥造的儿童片,十多年来,它经过了多个国家地区的检验,风靡至今证明确实值得一看。为了省去纠正习得行为的麻烦而错过一部优秀的片子,也许得不偿失。

至于行为该如何纠正,我们不妨看看《小猪佩奇》中的猪爸爸和猪妈妈是怎么做的。

在《泥坑》一集中,佩奇和弟弟喜欢在泥坑里跳跳跳。猪妈妈过来温和地告诉佩奇:“佩奇,你想要在泥坑里跳,必须穿上靴子才行。”佩奇学会之后,还学习妈妈教育弟弟乔治穿靴子。后来佩奇和乔治在大泥坑里跳得浑身是泥,回家之后,猪爸爸和佩奇展开了如下对话——

佩奇:爸爸,你猜我们刚才做了什么?
猪爸爸:你们看电视了?
佩奇:不对不对。
猪爸爸:你们洗澡了?
佩奇:不对不对。
猪爸爸:哦我知道了,你们在泥坑里跳来跳去。看你们身上多脏。
佩奇:哦糟糕。
猪爸爸:没事没事,只是一些泥而已。快擦干净,别让妈妈看见。
佩奇:爸爸,擦干净后,你和妈妈会一起来玩吗?
猪爸爸:是的,我们都可以在花园玩。

在以上片段中,猪妈妈非常温和地制止了佩奇跳泥坑不穿靴子的行为,但是这种制止没有阻止佩奇跳泥坑,她依然可以获得她想要的乐趣,顺带并学会制止乔治相似的不当行为。

而在泥巴坑里跳来跳去的行为,猪爸爸却没有制止。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只是一些泥而已,一些属于父母的麻烦,擦干净就可以了。佩奇自己也意识到“脏”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它是可以解决的。最后一家人都其乐融融地在泥坑你跳着玩耍。猪爸爸和猪妈妈都懂得孩子为什么爱跳泥坑,相比较它带来的麻烦,保护孩子的童真、与孩子共同玩耍更为重要。

我记得我小时候喜欢跳沙发,跳坏了家里沙发外的一层膜,我的父母总是呵止我,但是这依然泯灭不了我想跳沙发的欲望。除了呵止,家长经常用惩罚来纠正不当行为,可惩罚很难适度。惩罚轻了起不到作用,惩罚重了是否会伤害到孩子内心,影响到他成人以后的性格。

对于像“跳跳跳”这种会带来小麻烦的行为,不如像猪爸爸猪妈妈一样,不要单纯地去制止,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不去破坏孩子的乐趣。实在需要制止,不妨尝试替换一种相似的乐趣。比如不能在床上跳跳跳,那我们去外面跳跳跳,去公园里的蹦床跳跳跳。

因此,相比简单的抵制,我们不妨采用更积极的方式去解决《小猪佩奇》带来的问题。

或许它还是一部新手父母教育片?

教育场景在《小猪佩奇》中随处可见,因此也有人说,《小猪佩奇》不仅是一部早教片,也是一部新手父母的教育片。与我们传统家教不同的是,《小猪佩奇》一直在倡导父母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与孩子共同的游戏。

在《猪妈妈在工作》一集中,猪妈妈在家用电脑办公。佩奇和弟弟征得同意后坐在猪妈妈腿上看猪妈妈工作。佩奇随便按了几下键盘,被猪妈妈制止。猪妈妈说佩奇不可以在妈妈工作的时候乱碰电脑,这时习惯教育弟弟的佩奇又教育乔治不要乱碰电脑,并演示了什么叫“乱碰电脑”。结果导致妈妈的电脑死机。

相信在很多家庭中,像佩奇这样的行为肯定挨一顿训了。但是猪妈妈没有责怪佩奇,她只是问佩奇为什么要这么做,佩奇说是为了给乔治做示范。于是猪妈妈叫猪爸爸来修电脑,自己去做饭。猪爸爸重启电脑之后解决了所有问题,一家人又开开心心地用电脑玩游戏了,后来猪妈妈也加入了进来。

在这个片段中,猪妈妈真正做到了理解孩子。她没有直接去训斥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是去理解佩奇为什么再度乱碰她的电脑。后来她也没有生佩奇的气,还和孩子们一同玩游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怎么会和父母不亲近?相信已经给乔治做过示范的佩奇,以后绝对不会在猪妈妈工作的时候乱碰电脑了。

在《争吵》一集中,佩奇和最好的朋友小羊苏西吵架了,两人谁也不愿意理对方,除非对方先道歉。

和佩奇闹翻了的小羊苏西。

一直和佩奇亲密交往的猪爸爸清楚,佩奇心中最好的朋友还是苏西,她只是不想先服软,而苏西跟她完全是一个脾气。于是猪爸爸说:“我数123,你们两个一起道歉好不好?”问题又愉快地解决了。

佩奇一家一直能顺利解决问题,关键在于猪爸爸猪妈妈一直在“参与”孩子们的生活,不断地站在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因此猪爸爸猪妈妈才能真正帮孩子解决问题。

参与的反面是缺席,缺席的恶果可想而知。在讲述美国中产阶级中年危机的电影《美国丽人》中,凯文·史派西饰演的主角与女儿关系不合。他尝试在饭桌上和女儿像朋友一样谈天,可女儿却这样回答自己:

下一句:“你很久没有和我聊天了。”

在《小猪佩奇》中,佩奇经常邀请父母跟自己和弟弟一同游戏,最后又总是一家四口同时倒地大笑作为结局。即使孩子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但只要能解决绝不简单呵斥孩子,而是一步步理解沟通,让孩子做出对的选择。

感情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没错,参与很麻烦,理解孩子很麻烦,可为人父母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万斋;编辑:吕婉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