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以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高等级流动性资产。这一工具旨在增强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操作规模可扩大,期限为一年,到期后可申请展期。该工具的实施不会扩大基础货币规模,类似于美联储的定期证劵借贷便利(TSLF)。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
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
关键观点2: 操作规模和期限
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互换便利期限不超过1年,到期后可申请展期。
关键观点3: 工具的灵活性
抵押品范围未来可视情况扩大,操作上的灵活性表明工具未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关键观点4: 与美联储TSLF的相似性
通过“以券换券”的形式增强相关机构融资和投资能力,实现了流动性支持。金融管理部门会对相关机构的资质、条件作严格要求,并设置科学的抵押率。
关键观点5: 不会扩大基础货币规模
SFISF不是直接给钱,不会扩大基础货币规模。央行通过特定的一级交易商开展操作,使用的是“以券换券”的方式。
文章预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0月10日公告,决定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 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底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首次透露将创设此工具。彼时他表示,国债、央行票据与市场机构手上持有的其他资产相比,在信用等级和流动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机构手上有资产,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流动性比较差,通过与央行置换可以获得比较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将会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得
………………………………